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社会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自媒体中的政治安全研究开题报告

 2020-10-12 20:52:5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中强调,网络安全的威胁和风险日益向政治领域传导渗透,因此要加强网络空间建设,共筑网络安全防线。(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16年11月7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9年8月27日修正)等关于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再加上不法分子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关于疆独、台独的信息的案例屡见不鲜,对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统一大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由此看来,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网络环境建设已成为政治安全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本文在综合探讨国家政治安全、自媒体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自媒体对国家政治安全的挑战和风险,从而为有效应对自媒体背景下国家政治安全建设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从理论层面来说,本文丰富了自媒体背景下政治安全的理论内涵,提供了政治安全建设的新视角。以往政治安全的研究多从意识形态、执政党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着手,自媒体背景下政治安全维护和建设的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研究拓展了政治安全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发掘了现阶段政治安全建设的新路径。从实践层面来说,自媒体背景下政治安全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自媒体背景下的政治安全建设完善了公民合法有效的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另一方面,提供了政府部门应对自媒体对国家政治安全挑战的新思路,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 研究的基本内容

(1)自媒体平台中政治信息的传播模式:厘清自媒体平台中政治信息传播的传者、内容、受众、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从对自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模式研究,来分析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对政治安全产生的影响。
(2)自媒体给国家政治安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自媒体平台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产生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3)自媒体背景下对国家政治安全的防范:运用典型案例,从公共危机治理的角度,为自媒体时代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提供事实依据,并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我国国情对自媒体背景下国家政治安全的防范提出具体的思路。
论文二级提纲: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2.自媒体平台中政治信息的传播模式
2.1自媒体概述
2.2自媒体平台中信息的传播与国家政治安全
3.自媒体给国家政治安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1自媒体对国家政治安全的积极作用
3.2自媒体对国家政治安全的消极影响
4.自媒体背景下对国家政治安全的防范
4.1自媒体与“9.16”保钓抗日游行事件
4.2自媒体背景下国家政治安全防范的思路
2.2 研究目标
(1)厘清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内涵,分析自媒体中信息传播的模式,结合自媒体给国家政治安全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为全文的研究构建分析框架;
(2)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总结自媒体时代应对国家政治安全的经验和教训;
(3)在结合国内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国情,提出自媒体背景下国家政治安全的防范对策。
2.3 拟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
为实现拟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拟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归纳分析法,拟分三阶段进行:分析框架、案例研究、对策探讨。具体研究策略如图1所示。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索、整理相关文献、书籍,并通过阅读分析形成对研究内容的基础性认识,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个案分析法:通过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借以归纳分析出自媒体与国家政治安全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国家政治安全建设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3)归纳分析法:在对国外自媒体环境下先进的政治安全建设经验的借鉴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政治安全建设路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1-4周:查阅相关文献,明确内容,了解理论与实证依据,完成开题报告及任务书;
5-11周:完成初稿;
12-14周:修改初稿;
14-16周:定稿、答辩。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刘雪莲,徐立恒.全球化时代的新地缘政治安全观[j].东北亚论坛,2011(2)

[2]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neil robinson, luke gribbon, veronika horvath, kate robertson. cyber-security threat characterization: a rapid comparative analysis[j]. rand corporation, 2013

[4] carr m.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national cyber-security strategies[j].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16, 92(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