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浅论毕业论文
2021-11-28 21:28:08
论文总字数:26344字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在社交媒体这一土壤上成为了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景观。在这一背景下,社交媒体时代中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应怎样进行对话与融合、如何使得青年群体在同时汲取主导文化与网络青年亚文化之时树立更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如何在保持网络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亟待讨论与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丧文化”“表情包文化”“弹幕文化”等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这类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在社交媒体中的兴起,其独特的表现特征与传播方式,及其对青年群体以及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并结合当前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的各项措施,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在社交媒体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
关键词:网络青年亚文化 社交媒体 青年群体
Abstract
With the upgrading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phenomenon of network youth subculture has become the most active and dynamic cultural landscape on the social media.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 how to dialogue and integrate between the network youth subculture and the dominant culture, how to make the youth group at the same time learn from the dominant culture and the subculture of youth network to set up a more healthy social psychology, how to maintain the diversity of the social culture and create a clear network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urgent need to discuss and solve the problem.
This paper takes “negativity culture” “emoji culture” “bullet screen culture” and other network youth subculture as main object to research, analyses the rise of this kind of network youth subculture phenomenon, its uniqu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mission way, i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youth group and the whole society. At last,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measures of China’s cyberspace governa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enomenon of network youth subculture in social media.
Keywords:network youth subculture social media youth group
目录
摘 要 1
Abstract 2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4
第2章 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兴起与发展 6
2.1青年亚文化的概念 6
2.2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兴起 6
2.3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发展 8
第3章 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表现特征与传播方式 10
3.1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表现特征 10
3.2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传播方式 11
第4章 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积极作用 14
4.1提供青年释压的有效渠道 14
4.2激发主流文化的创新活力 15
4.3催生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 16
第5章 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负面影响 17
5.1形成青年非理性的文化场所 17
5.2加剧主流价值观传播离心力 18
5.3影响青年心理的健康向上发展 18
第6章 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应对建议 20
6.1重视青年发展,了解青年诉求 20
6.2.发挥主体价值,激发创新活力 20
6.3多方协同发力,营造清朗环境 21
致 谢 24
第1章 绪论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亚文化”是于20世纪40年代由芝加哥学派正式提出,并于70年代由伯明翰学派发扬光大。亚文化指的是采用另类化、风格化的符号,与主流价值、主导文化产生一定对抗的附属性文化。而相较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性,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传播速度则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特征等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在上世纪90年代,依靠互联网媒介得以快速、广泛传播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也在社交媒体这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我国的互联网环境中成为了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的重要一部分文化。
随着传统媒介的日渐式微,新媒介的技术的兴起,网络建构的亚文化圈子出现并日渐稳固,形成与精英文化 、主导文化之间的文化壁垒——“次元壁”,丧文化、佛系文化、表情包文化、二次元文化、锦鲤祈愿等网络青年亚文化形态层出不穷。社交媒体时代中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应怎样进行对话与融合、如何使得青年群体在同时汲取主导文化与网络青年亚文化之时树立更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已经成为亟待讨论与解决的问题。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展示青年人集体行动和社会动员的要素,是对抗或疏离主流文化的工具,是在成人社会中寻求主体意识的努力”[1]。无论是催生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各种社会冲突,或是已经存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对于青年群体、主流文化等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都是当前学界与业界较为关注且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浅论》为题,主要研究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芝加哥学派、伯明翰学派以及其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国现有国情、社会实际与本土社交媒体环境出发,试探讨社交媒体中网络青年亚文化生成的各方面原因。
(2)联系当前网络青年亚文化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的现状,试探讨在传统媒介日渐式微,新媒介技术兴起的媒介环境中,网络青年亚文化在社交媒体这一虚拟“场景”之中的传播现象。
(3)试探讨“土味文化”“锦鲤祈愿”“佛系文化”等网络青年亚文化形式对于当代青年人的人际沟通模式,对社会和文化的认知、态度与意识的影响。
(4)将网络青年亚文化置入社会总体文化之中,试探讨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主体价值,即网络青年亚文化之于社会主流文化与整体文化环境的价值。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的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既不是丛林社会,也不是象牙之塔。
对于在网络空间中发展壮大起来的网络青年亚文化,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管,避免泥沙俱下或者是野蛮生长的态势。
因此对于社交媒体时代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研究、探讨,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系统并深度地研究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内涵、产生原因及其传播特性,促进亚文化的内涵广而告之。同时在伯明翰学派关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基础上,试探究其有所忽视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自身的文化符号创造、创新能力,以及网络青年亚文化对于社会总体文化符号的“反哺”能力,从而充实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理论探究。
(2)实践意义:对青年自身而言:社交媒体时代,网络青年亚文化深刻影响着青年群体的信仰、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与社会交往的方式。对于社交媒体下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探究,有助于引领健康向上的青年社会心态。
对主流文化而言:随着社交媒体、微传播的发展,大多数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抵抗性”明显减弱。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圈子并非完全与世隔绝,它们也会与主流文化和其他亚文化进行对话,甚至谋求在一定程度上主流化。因此,对于社交媒体下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探究,有助于激活总体文化中多元文化创新的活力,激发传统媒体、主流媒体的创新力,从而更好地与当代青年对话。
对社会治理而言:网络青年亚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基于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即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凸显、社会矛盾加剧,因此青年群体压力增大。对于社交媒体下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探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关注青年发展过程中的合理文化诉求,进而从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出发,触及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谋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中国知网(CNKI)以及新闻传播界较为知名的杂志期刊(如《国际新闻界》)2013—2019年的文献为例,笔者以“网络青年亚文化”为主题进行搜索、梳理与分类,发现近几年对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热点,尤其是相关中文文献的数量快速增长,这一主题正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面,笔者将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归纳与总结。
研究背景方面“亚文化”于20世纪40年代由芝加哥学派正式提出,并于70年代由伯明翰学派发扬光大。“伯明翰学派”一般指曾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进行研究的学者,代表学者有斯图亚特·霍尔、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等人。其关注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多指13-20岁的年轻人通过风格化的和另类化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方式。这一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是社会结构出现矛盾的产物,是为了抵抗资产阶级霸权与解决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尚未解决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研究进入了后亚文化研究(post-subcultural studies)时期。1987 年,钱伯斯 (Chambers) 在其著作《大都市图绘: 通往现代的可能性》中第一次提出“后亚文化”这一术语。主要研究对象为御宅、二次元、“丧文化”等的“后亚文化”现象。其相关研究为之后的学者深入剖析后现代社会亚文化群体的行为方式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与概念方法。
国内对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起始于1997年,早期研究对象主要为黑客亚文化与网络语言亚文化。随着社交媒体等强关系、微传播媒体的兴起,对其研究随之扩展至所有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同时对层出不穷的各类网络青年亚文化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研究热度从2012年起逐年升高。内容主要仍是基于伯明翰学派的相关理论、从主导文化角度自上而下,进行对当代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研究与讨论。
研究现状方面,从中国知网2013年到2019年网络青年亚文化文献中,通过使用主题分组浏览的方式,可以看到除“青年亚文化”“青年群体”“亚文化”等关键词之外,“主流文化”“伯明翰学派”“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身份认同”“媒体时代”等成为热度最高的关键词,可以看出网络和媒体是当前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主要领域。而部分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比如青年同性恋群体、二次元群体等,成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群体。
根据检索到的文章,笔者将目前国内外关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网络青年亚文化”精神内涵的解析
何为网络青年亚文化?将这一概念进行定义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起点。但大多数学者公认这是一个难定义的概念,在现行的研究中,对于何为“网络青年亚文化”仍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界定。其中马中红对亚文化的定义为;“亚文化是一种普遍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共存于同一个社会、经济和文化体系之中,但它通常又是一种与主导文化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形态”。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当前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点。如陈金山的《青年亚文化的意识形态诠释——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
2.在网络青年亚文化视阈下进行不同社会现象的研究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的同时,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元素也在各种媒体节目、社会现象中出现并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以“网络青年亚文化”为研究视角进行的并提出相应建议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如方冰玉的《论青年亚文化视阈下青年喜剧电影的类型化发展》,尚存的《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广告设计中的情感诉求方式研究》,王晓楠的《从青年网络文学阅读看青年亚文化的主流化转向》。
3.对于社交媒体中网络青年亚文化形式的研究
近几年,在后亚文化的语境下,丧文化、佛系文化、锦鲤文化、粉丝文化、土味文化等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形式层出不穷,从2013年到2019年中,针对各种网络青年亚文化大范畴下的不同表现形式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如2013年赵丹的《“屌丝文化”的形成因素浅析》,到2014年魏武挥的《弹幕文化背后的青年亚文化》,再到2016年张宁的《消解作为抵抗:”表情包大战“的青年亚文化解析》再到最近的2019年对于“丧文化”“佛系文化”等的研究。
1.3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本文以“网络青年亚文化”为主题,分析社交媒体中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整体内涵、特征、传播方式、对于青年群体、社会治理与文化环境的积极消极影响,并试探讨相应的解决之法。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社交媒体中,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抵抗性逐渐减弱,代之以温和的表达方式;商业收编取代文化排斥;“次元壁”不再牢不可破。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在社交媒介中试图寻求主流文化的肯定甚至融合;而传统主流文化也试图在各类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中寻求创新,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了“亚文化的主流化”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化”的新现象。
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在社交媒体时代,随着“强关系”媒介、微传播的发展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
本研究主要涉及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和理论,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1.文本分析法:
文本分析是从文本的表层深入到文本的深层,从而对文本的内容与文本者的意图进行不断的挖掘与分析,把握其深层意义。在此次研究中,笔者将运用文本分析法,围绕社交媒体中网络青年青年亚文化现象浅析这一课题,尽可能广泛采集,深入研究相关的著作、论文、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
2.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笔者将运用此方法对社交媒体中传播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各种“讯息”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
3.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本文通过对已有的关于网络青年亚文化相关研究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并通过自己的语言予以形象描述。
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兴起与发展
“亚文化”于20世纪40年代由芝加哥学派正式提出,并于70年代由伯明翰学派发扬光大。亚文化指的是采用另类化、风格化的符号,与主流价值、主导文化产生一定对抗的附属性文化。而相较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性,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传播速度则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特征等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2.1青年亚文化的概念
“亚文化”(subculture)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弥尔顿·戈登于1947年正式提出,并成为了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主流文化是受到社会、时代所倡导的、具有主要影响力的文化;而亚文化则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次”文化、“边缘”文化、“非主流”文化。代表学派有芝加哥学派与伯明翰学派。
芝加哥学派的学者认为“亚文化群体毫无疑问被社会主体人群驱逐于社会结构之外”[2],他们认为青年亚文化群体是在对抗社会的主导文化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的文化实践活动,而这些活动(如吸毒、滥交等)违背了社会伦理道德;如罗伯特·帕克(Robert Ezra Park)提出的“越轨青年”理论、霍华德·贝克尔(Howard Becker)的“标签理论”等。
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634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