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建筑学 > 正文

武昌彭刘杨路社区更新设计文献综述

 2020-04-14 16:29:58  

1.目的及意义

1.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目的及意义

我国经历了4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当从建筑规划的角度来说,城镇化的成绩依然凸显。然而,与城镇化的迅速发展相比,社区的设计与建设显示出了滞后的地位,社区尺度下的人的基本生活环境往往被忽略。随着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国家整体开始向精细化发展型,而规划学科开始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城市设计也开始由单纯的粗放式形态设计向以人为本的多元化设计转型。

正是在新形势下对于社区的新认识,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持续改善老旧社区中居民的生活,并有效拉动经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很多城市开始向可持续性,宜居性的方向发展,由“物质”向“人本”的方向翻新,具体表现在各种形式的公共参与式社区更新。我所要研究的地块是老旧红房子与创新社区设计的激烈碰撞,希望创造出一个人性化,乡村化的新型城中社区设计,提升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品质与感受。

目前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已率先进入旧城改造、城市更新类似这样的阶段。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迅速发展,无数富含中国当地特色文化的碧瓦朱檐和特色街区被一幢幢的摩天大楼所取代。从北京胡同、上海里弄到武汉里分无不被毫无人情味的高楼所替代。如何进行现代化而又不失温度的去规划一个城市的未来,已经有许多城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可是大城市也有大城市的问题,由于这些大型城市发展的原因,大城市市中心的房子有的太老、有的太大、有的太贵,并没有很合适三十岁左右年轻人的空间,这批人往往只能选择住在不那么中心的地带。换句话来说,就是很多社会主力人事远离城市中枢,表面上看起来远离工作,做到了远离喧嚣,可是这无形加载了城市交通网络的荷载,最后导致城市不断的地毯式扩张,结果还是压缩到所城市边缘的人群。所以现阶段国内外很多社区理念就是要做出合理的空间,让有创造力的年轻人群可以重回老城区的中心。

1.2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的社区研究更注重结合跨学科的视野, 从社区建设、社区营造、社区活化等维度进行社区规划设计的研究, 包括对国外社区规划思想、社区参与性规划设计、适合我国社区规划的编制方法等方面;有的研究借鉴日本、韩国等亚洲地区社区复兴与活化的经验, 探索中国乡村和城市社区营造的策略和方法。然而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条件形成具有实效性的研究及思想方法, 基于规划设计专业视野, 如何有效结合这些理论, 拓展原有研究视阈, 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和社区规划设计模式……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社区营造的研究必然要结合社会层面来思考社区问题, 制定相应综合性的策略, 即社区设计。但在中国现实条件下, 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难题。

一方面, 在中国现有体制框架下, 基于社区参与和社区自主性的社区营造是否有可能?在当今政治与资本结合的强大的社会运行逻辑下, 是否能建立起有效的社会自组织和多方利益协商与整合的机制?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营造是否只有在社会体制全面改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另一方面, 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主要以物质环境为实践对象, 它们与社区参与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又如何将专业空间知识和手段运用到社区建设之中?这就需要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理解城市社区的实质, 透过其形成、演变和转型的整体脉络, 来定位和解析社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适合中国社区特点的规划设计模式。

1.3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社区更新的发展,经历了由政府主导向多方合作、由重物质更新向重社会发展的转变,实践证明,在应对居住分异、社区衰败等问题时,以社区发展为目标的社区更新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美国"选择性邻里"计划、日本"造街运动"和新加坡的社区更新,这些种社区自愿式更新的出现,政府逐渐将社区更新的权利赋予社区本身,居民利用政府补贴并拓展其他资金链作为渠道,充分参与到社区更新的全过程中以改善居住环境,增加服务质量,增进邻里关系,促使社区从单纯的物质型更新向兼顾物质与社会的发展型更新的转变,这种模式逐渐成为西方国家住区更新的基本范式之一。这一点看起来和我国的物质向人文转变有着异曲同工的想法。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2.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目标、拟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

2.1设计基本内容

随着我国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在旧城更新中大拆大建的模式逐步被摒弃。重新激发老旧社区活力与环境品质提升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武昌区拟对彭刘杨路社区进行规划设计,在结合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完善社区功能,丰富社区的空间活动,改善人居环境品质,推动老社区的升级。设计要经过调查研究、理念研究、概念设计,设计修改与技术分析等阶段,最后完成毕业设计成果:包括现状研究专篇(含历史文化与现状环境)、总体策划、概念设计、建筑技术专篇等。

2.2设计提出的目标

社区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栖居地,社区建设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品质,是广大市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让武汉社区更加宜居、更有活力,市国土规划局结合武汉市的“动”“静”分区,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规划为抓手,大力推进“静区”内社区的规划参与社会治理、老旧空间更新提升工作。武昌区作为武汉市社区规划的试验区,在实践过程中从“居民的美好生活”这个角度出发,通过政府调节、居民自治、社会组织参与、多元主体协作的工作模式推动社区治理,在规划过程中凝聚共识,形成反映居民共同意志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经营管理方案,使社区发展更趋于人性化、绿色化、共享化、可持续化。

2.3拟采用的方案及措施

①创造新型“农舍”社区的初想

梳理乡村空间体系——点、线、面结合和先后顺序:乡村空间中有呈点状分布的重要景点、重要农业点、村镇居民点,有河流、山脉、公路形成的脉络与线状空间,有广袤农田、村庄形成的面状空间等,乡村发展是点线面的结合,有重点有一般、有积聚也有放松,才能更有机地发展。梳理体系、合理布局,有重点有先后的科学推进,不同的建设标准、不同规模、不同建设时序,有步骤的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组团式开发:乡村振兴一般涵盖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及田园社区三大版块,依据各版块主要功能,形成农业生产、休闲农业、生活居住、文化体验、综合服务五大基本片区。组团布局有利于人口集中和功能实现,并可避免建设区无限制蔓延。

开放式交通:高效的交通网络是乡村振兴开发的基础。美丽乡村交通系统常常表现为旅游游线和日常交通的叠加,会基于客流组织和居民运输出行两方面考虑。外部路网体系包括规划综合体主要出入口,组织车行流线,设计步行街区和停车空间等,主要实现核心功能区块间的快速通达。内部路网体系包括根据原有村路设计人流进出节点、设计内部人流通道及车行道,在满足居民活动的同时兼顾商业运营所需的人流密度,保证游客消费体验的便利性。内部道路与建筑边界关系常常较为模糊,步行交通以树形结构为主,在步行干道下延伸出若干条步行支路,并可增设步行小径丰富乡村空间体验。

复合型空间:乡村空间本身就具有复合性,生产和生活空间交互叠加。乡村振兴建设中,传统农业活动模式应向集中式农业产业园建设转变,传统手工业向体验式消费转变。所以,村落内部原有民居将通过改扩建纳入更多现代餐饮、休闲、交流互动功能,并通过利用闲置空间建设新的公共活动空间或建筑综合体,实现整体功能完善。最终实现生活生产空间逐步向旅居空间转变。

乡土体验式序列:乡村振兴对村落空间的重构部分表现为对乡土资源的重构,从消费体验的视角重新组织场地空间序列。以乡村历史文化和传统产业作为重要的挖掘点,形成乡村空间的建构主题,再从主题展示方向组织多样空间体验,引导游览路径,并设计出起承转合的节奏感。

建筑的有机融合:乡村振兴的建筑设计主要包括村庄原有建筑修缮扩建及新建筑建造,非常注重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结合。新旧建筑之间具有交融过渡关系,并形成新的空间意向,表达了对当代田园生活的理解。

景观空间的文化表达:乡村振兴的景观设计其实是对现代农村场景的扩展。挖掘地域性相关的自然人文要素,延续乡土景观,可保持本土风貌特色,推动乡村地域品牌树立形象。同时,结合不同节点进行主题景观设计,可强化空间序列,丰富空间感受。

公共空间的可集聚:公共街区空间也是促进乡村内部有效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乡村传统的街巷空间及建筑围合形成过渡空间,植入休闲业态或展示功能,可实现对人流的引导。美丽乡村以休闲文旅为引擎产业,依托公共集聚空间引导资源融合,创建乡村生活吸引核。公共广场具有景区广场和社区广场的双重功能,兼具开放性与归属感。广场形态适合依地形而建,围合出面积较大的公共开放空间,以承载各种传统表演及民俗活动。同时,广场与周边景观保持良好的视线通透,打造视觉焦点,以聚集人气,并通过下沉阶梯设计或主题景观小品配置,提升空间的停留性。

居住空间的公共参与:促进城乡互动和乡村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思想核心。乡村振兴构建的是“社区”而不是“景区”,力在创造田园式的社区生活。乡村的居住空间包括集中居住区、商住区(民宿)以及居住体验结合区三种类型,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容纳了原住民,创业、工作、养老的新住民以及休闲度假的游客三种群体,人群的混合居住将是农村地区向新型城镇化迈进的重要支撑。

②对于社区美学的一点想法

所谓社区设计,换句话来说,即是居住区设计,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某些住宅区的规划一直颇有微词,如排队似的纯行列式布局的单调,呆板感,密集高层似的“水泥丛林”般布局的冷漠,压迫感,加之缺乏美完善的设施,以及低标准,低品位的营造,使这类住宅区在视觉上,心理上,精神上毫无美感的感受,实在是缺乏温馨愉快,舒适的归属感。这种感觉对鳞次栉比中的快节奏人群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们朝出暮归,来去匆匆,住宅区仿佛一个袋子,只负责装东西,却不负责创造新生。这绝不是人们所向往的住宅区和居住环境,也不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家园。

我所希望的现代社区体现诗意般栖居的宜居家园,住宅区的美感是借助建筑群的空间形态和环境艺术,生态氛围体现出来的。空间由形态决定,空间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和神态,其美感就不复存在。因此,我们需要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深入空间形态的内部,如此才可以领略空间的美感。把现在的社区比作古时的园林的话,两者所需要的东西多少有些相似,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物质创造心灵的满足,精神感受物质的实感。

在国家希望大力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是否可以将城市中的社区,做成“大隐隐于市”的现实效果。要营造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汇一体的满目苍翠,绿意浓郁,空气清新的自然生态环境,使人们能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情感与视觉美带来了愉快欢乐。人们能感受到它所散发的文化气息,艺术氛围,自然氤氲和情感的表现力。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各物质要素都要得到人性化的安排和人文关怀。社区要像音乐一样,各个音符协调的配合,保障多元活动的有机交织及其功能秩序和运行效率,并从空间结构上实现和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以美动人,以情感人。


3. 参考文献
4.参考文献

[1] 王本壮等. 社区×营造[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学编辑部, 2017.

[2]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等. 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与实践[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3] 山崎亮等日. 全民参与社区设计的时代[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7.

[4] 等张佳. 渐进更新改善设计方法研究[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5] 曾思瑜等. 高龄者社区照顾环境规划[M]. 台北: 华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17.

[6] 方小兵. 多语环境下的母语建构与母语社区规划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7] 王蔚. 村镇社区规划与土地管理[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7.

[8] 刘蕾等. 城市社区资源配置与规划建设研究[M]. 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17.

[9] 等贾东. 城市设计教学实录[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10] 姜传鉷. “在宅养老”模式的住宅和社区规划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11] 周典. 适宜“老有所居”的城市社区居住环境规划与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12] 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战略研究课题组. 深圳市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M]. 深圳: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6.

[13] 游艳玲. 社区发展规划[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14]唐瑜慧; 陈蕾. 我国老旧社区更新改造中公众参与困境与出路——基于日本社区培育运动的实践经验及启示[C].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

), 2017.

[15]魏雅琳.城市更新改造背景下的老旧社区宜居景观提升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8

[16]刘思思; 徐磊青.社区规划师推进下的社区更新及工作框架[J].上海城市规划,2018

[17]Tao Manli; Li Bin; Kang Kege.Influence of Subject Stability on Participatory Community Renewal[C].EBRA 2018,2018

[18]Hammami; S.M.;Chtourou; S.;Triki; A.Identifying the determinants of community acceptance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The case study of a wind energy

project from tunisia[C].Renewable Energy Congress (IREC), 2014 5th International,2014

[19]Xiaotong Zhao.Urban Renewal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The Case ofParis and London City Update[C].第十二届环境行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