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2021-02-24 10:02:2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伴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已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同时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挥管理者的最大化效用,企业开始通过股票期权激励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从而达到提升公司业绩的目的。美国首先于20世纪50年代创造性地引入了股权激励制度,随后西方各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相关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市场监督力度不够大等原因,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引入股权激励。在这之后的80年代员工持股、地方国资主导的地方模式试点及管理层收购等都是特定条件下对股权激励的大胆尝试。直到2006年1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颁布,我国才开始施行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的实施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因此越来越受到企业股东和管理层的重视。进入21世纪,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更是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股票期权激励通过降低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促使管理者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经营企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现了新的问题:管理者利用信息优势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操纵股价谋取个人私利,侵害公司利益。那么股票期权激励对公司究竟使起协同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它又是如何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呢?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模式,愈演愈烈的行业竞争迫使企业设法提高高管团队的团队凝聚力积极性以提升公司业绩,我国上市公司纷纷推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并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在此浪潮中,创业板上市公司成为响应股权激励最为积极的主力军。从这方面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设计行之有效的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很有必要,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选取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分析二者关系,以期对创业板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健全提出可行性建议。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 研究内容本文的结构框架如下: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3月20日前(第四周):阅读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的梳理;选定一篇外文文献进行翻译;完成开题报告。5月6日前(第十一周):完成外文文献翻译工作;搜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撰写论文初稿。
5月25日前(第四周到第十四周):每三周上传一次阶段性成果。
5月30日前(第十五周):进行论文查重,对论文做最后修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王克敏,王志超. 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 管理世界,2007, ( 7) : 111- 119.
[2] 胡国强,彭家生. 股权激励与财务重述———基于中国a 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 . 财经科学,2009, ( 11) :39 - 46 .
[3] 陈千里. 股权激励、盈余操纵与国有股减持[j] . 中山大学学报,2008,( 1) : 149 - 155.
[4] 陈俊,张传明. 操控性披露变更、信息环境与盈余管理[j] . 管理世界,2010,( 8) : 181 -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