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某社区为例毕业论文

 2020-03-05 13:13:36  

摘 要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治理最小的单位,社区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城市持续繁荣的重点问题之一。社区发展成为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推动社会民主化,提升公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突破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社区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社会资本理论的视域下,通过对C社区的调查研究,总结出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为提高社区治理的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区治理;组织;制度;信任

Abstract

The urban community as the smallest unit of urban governance, the continuous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issues for the continued prosperity of China's cities. Community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 social economy, promoting social democratization, and improving citizens’ living standards.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although our country's community governance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resolved urgen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theor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C community, and proposes practical and feasible solution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Keywords: social capital; community governance; organization; system; tru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3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4

1.3.1 研究思路 4

1.3.2 研究方法 4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基本框架 4

1.4.1 研究的创新点 4

1.4.2 研究的基本框架 4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6

2.1 概念界定 6

2.1.1 社区 6

2.1.2 治理 6

2.1.3 社会资本 7

2.2 基础理论阐释 7

2.2.1 社会资本理论 7

2.2.1 治理理论 8

第3章 关于C社区治理现状的调查分析 9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9

3.1.1 问卷设计 9

3.1.2 数据收集 9

3.2 C社区治理的现状分析 9

3.2.1 居民公共参与现状 9

3.2.2 社区组织的发展现状 12

3.2.3 社区的制度与文化建设现状 15

3.2.4 社区的治理效果现状 17

第4章 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 20

4.1 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0

4.1.1 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度低 20

4.1.2 社区组织发育不良 20

4.1.1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协作性不足 20

4.2 城市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4.2.1缺乏具有现代参与意识的公民 21

4.2.2缺乏互相信任的文化基础 21

4.2.3 缺乏规范的互利性关系网络 22

第5章 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的对策 23

5.1 通过增强公民参与意识以提高公共参与度 23

5.2 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以增强治理主体间的信任合作 23

5.3 通过加快培育社区组织以完善治理主体 23

5.4 通过健全规章制度以建立规范的关系网络 24

结束语 25

参考文献 26

致谢 28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从20世纪90年代伊始,社会资本理论渐渐成为学界前沿关注并逐渐成了焦点问题,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都从各自学科的视角系统的研究社会资本理论,用社会资本来诠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本理论传入中国后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前沿理论,众多国内学者纷纷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资本理论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深入研究社区治理的相关问题。

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都市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到都市,都市已经成为国度经济、政治、文化的核心。与此同时,我国政治体制以及社会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社区慢慢开始发展起来,并成为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人们从“单元人”变化为“社区人”。城市发展进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包括养老、医疗、治安、贫困人口涌入城市等等。治理好作为城市最小细胞的社区是治理好一座城市的基础,先把基础扎牢了,发展好了,才能实现整个城市的治理、繁荣和发展。另外,城市社区还是培育和发展我国基层自主组织的基本单位,社区的持续繁荣发展对推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以及社会的繁荣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城市社区的培育和成长。同时,政府以及基层组织的重心也开始转移到社区治理上来。社区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社区生活各个领域全面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逐渐满足社区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普遍实质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社区治理是不是到位将影响社区治理目的能不能达成。在社区治理中出现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组织普遍缺乏信任、社区组织办事效率低下等困境。如何运用社区理论来解决社区治理对我们提出的所有题目,用何种理论来指引我们前进,都必须通过实例论证来找出彻底解决所有问题的办法。

1.1.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的是公共参与和互惠性的规范网络的建立,与社区治理的要求不谋而合。社会资本作为无形的资本,对于社区的社会信任、政治参与、治理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社会资本和社区治理的研究,可以丰富治理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内容,还能对新时代社区治理提出理论借鉴,促进社区善治。

实践意义:研究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由于街居制代替了单位制,社区治理、居民参与日渐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可以发掘社区的社会自治功效,助力社会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健康发展,使城市社区在居民与社区的互动中得到发展。社区中的社会资本存量必定会直接决定社区居民公共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最终影响到居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生产和储蓄社区的社会资本,建立规范的互利性网络,可以有效提升居民政治参与的质量,从而增强社区治理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未来社区居民的素质一定会提高,无论人们的经济收入,还是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都会提高,那么走在前面的高端社区,其社会资本的储蓄量,生产和更新社会资本还有建立健康有效的社区治理网络的路径分析,对于未来社区的社区治理效果的提升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社区的界定研究。

最先对社区展开研究的是国外学者, F·滕尼斯是其中的先驱者。大多数共同体是建立在一定天然前提之上的群体(血缘关系),或者,它也可能在存在很久的聚集体(村庄)上成立。他发现,血统共同体逐渐成长和分化为地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具体体现在人们共同居住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之后,地缘共同体渐渐演化为精神共同体。作为最基本的共同体类型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不止具有局部的功能,还具有作为有机整体的特殊功能。这种组成的类型早于为了一定目的建立的、人的聚集的社会类型[1]

19世纪40年代中期, R·帕克在对社区的研究过程中,试图归纳社区的基本特征以对社区的概念进行界定。在系统的考察探究后,概括出社区的根本特质包含特定数目人口,特定范围内的土地以及人和人的各类互动。最终结论是社区本质上是特定人群构成的共同生活的共同体。

在社会学家戴维斯看来,社区是最少数量的人与最低限度的区域组成的,涉及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具体包括社会规范、岗位、利益。

第二,社区理论的研究。

对社区理论的研究最先是从欧美国家开始的,截至目前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类型学不但是一种研究理论,也可以作为一种分类的方法。运用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社区研究工作,其实质是对社会关系的高度概括,归纳出两种完全相反的极端类型,并且把这两种类型分别放到农村——城市系统的两侧,之后运用实例对两个特殊的类型进行观察和对比,从而认识现实关系在持续体系中的实际状况。类型学是社区治理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

罗伯特、帕克等人通过引进生物学理念提出了古典区位论。帕克认为社区和社区共同组成了人类组织,社区代表着人的竞争性,但社会是人类的共同体,代表着人类的共同目标。阿莫斯·豪利的观点是,对社区进行研究分析比对社会开展研究和分析更简单、更科学、更可行。一种互相依靠的稳定的关系在社区居民适应社区环境的过程中成型。

桑德斯的社会互动理论把社区作为一个交流过程和交流系统。从社区组织、社区人、居民活动领域三个层面的互动体系对社区治理进行探究。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其著作《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一书中,开发了自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制度理论。运用自主组织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社区中目前也面临着集体行动的困难等问题,所以,上述理论对解决社区治理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1.2.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社区的界定研究。

吴文藻在其代表作《现代社区研究的意义与功能》一书中最先提出并开展对中国社区的研究。费孝通最早从西方引入 “社区”这一概念,他对社区的定义是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在特定地域中集聚所组成的在生活活动中互相联系的共同体。吴文藻说《花蓝瑶社会组织》这本书和其调研为中国的社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意义重大 [2]

第二,社区理论的研究。

我国的社区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大概是1930年之后开始引进西方社区理论和研究方法。尤其是1980年以后,关于社区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娄成武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写成了《社区管理学》一书。他在书中结合社区实例阐述了社区管理学、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内容。从整体上梳理了社区管理面临的的所有问题,对社区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徐勇和陈伟东在其撰写的《中国城市社区自治》一书中提出社区治理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更是社区自主组织和社区非营利性组织的责任。为多元化主体共同治理社区提供了理论基础。

陈伟东在《社区自治》中阐述了自组织治理的概念,构建了社区自组织和政府间资源共享的网络和规则。该书的理论成果符合我国当前阶段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和社区成长的要求,启发我们社区治理是一个多元化主体共同治理的过程,也是一种交互的网络关系。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内外学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社区和社区理论的探究。不同学者对社区内涵的界定各有所偏颇,各有其侧重点,但是基本都包括人口、地域、文化等基本要素。同时,社会学家们也不断借鉴其他领域的一些概念来研究社区,提出新的社区理论。例如,借鉴生物学概念的古典区位学理论,借鉴经济学概念的社会资本理论。总体来说,对社区和社区理论的研究都处在缓慢的前进过程中,后来者不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成功。1990年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社会学学术研究的前沿理论,备受关注,出现了较多解释社会资本理论范式的理论成果,但与此同时,由于社会资本理论自身存在的缺陷,对社会资本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很少有学者能够通过实例进行论证,而本文正是结合了重庆某社区的实例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为指导,剖析C社区存在的问题,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具体对策,重构社会资本,以处理社区治理过程中出现并且依旧还未解决的问题,例如提升社会资本的要素,如建立互惠、信任的制度及公民的参与网络等,能够有效提高社区治理的效果,解决社区治理中面临的问题。

1.3.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研究,具体表现为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社区治理”和“社会资本理论”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本文研究主题的分析。

定量分析,具体表现为问卷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法。通过对C社区的问卷调查,详细了解C社区的情况,收集有效的第一手资料,然后通过专业分析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相关数据之间的联系,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基本框架

1.4.1 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视角新。社会资本理论不但只是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且对于实实在在地解决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集体行动的困境等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全新的视域。

研究案例新。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指导思想,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分析出C社区在治理过程中间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 C 社区的实际,提出解决办法,推动社区组织和居民的友好交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达到较高的基层群众民主参与度,实现社区的良性治理,最终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1.4.2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等。

第二部分对社区治理和社会资本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释,并解释了社会资本理论的内涵以及它能对 C 社区治理的参考价值。

第三部分主要是描述 C 社区的治理现状。包括社区居民共参与现状、社区的社区组织概况、社区的社区制度文化建设、C社区的社区治理现状。

第四部分对 C 社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展开了深刻的剖析。

第五部分提出处理 C 社区问题的对策。包含扩大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信任,加快培育和发展社区组织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增强社会资本,彻底解决社区治理问题。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2.1 概念界定

2.1.1 社区

“社区”的概念最早是在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他在书中将人类群体生活分为社区和社会两类。滕尼斯通过社区来描述社会的变迁,在他看来,社区(gemeinschaft)是因为地缘因素自然形成的,由同质人口组成的社会团体。在这个团体中,人们相互关爱、互帮互助、彼此信赖[3]。查尔斯·罗密斯把滕尼斯的“gemeinschaft”译为“community”,“community”作为社区的概念已发生了变化,泛指一同工作、生活的人的共同体。1933年,费孝通等学者第一次将“community”译为“社区”,“社区”的概念在中国流行开来。费孝通把社区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强调了社区中人和人之间的联系[4]。唐忠新认为社区是居住在同一区域的人们在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由此构成的生活共同体[5]。学界普遍认为社区的本质是社会互动、地域性和共同约束。地域、人口和社区组织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社区。

2.1.2 治理

“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文,最初的含义是控制、操纵和引导,被用于国家的管理活动中,并没有与“统治”严格区分开。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以“治理危机”来形容非洲发展状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治理”被赋予了“Governance”的新含义,这个概念逐渐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流行开来。自由市场经济的失灵和国家的失效,带来经济危机和大规模的失业,公民对政府失去信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治理的理念中寻求解决之道。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的重心慢慢由统治转向治理。施罗德、布莱尔等“第三条道路”学者明确提出“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主张限制国家的行动能力,发展“公民社会”。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将“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6]”定义为治理,强调治理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具有主体的多元性,其功能在于协调和互动,具有非制度安排的特点。从最直白的方式下定义,“政治、经济、行政权威管理社会事务的实践[7]”就是治理。俞可平的治理定义是“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社会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的过程” [8]。毛寿龙教授认为治理不是统治也不是管理,这变革了传统官僚理论,政府在公共事务中发挥掌舵者的作用,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中[9]。从社会政治的角度,霍特认为治理“包括了治理结构和治理过程的设计和实施,以及调整的统治方式的再设计与实施”。在面临政府失灵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治理有助于政策的调整[10]

社区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社区治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陈剩勇认为,社区治理是在复合的地域范围内,借助各种组织化的网络体系来完成社会事务管理的改革[11]。史伯年认为社区治理是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充分考虑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12]。鲍尔斯和金迪斯指出社区治理是由市场、国家和社会共同构成的互动,这种互动决定了经济产出。他们从社区资本的角度对社区治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一些指令的出台和执行不能适应于法官、行政工作者和一些外部人士,尤其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相互关心和共同执行成员规范的情况中。而社区能有效解决国家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问题[13]。社区承担了单位制衰落以后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学者们普遍认为社区治理的核心在于应对地方治理出现的问题,实现公共服务的发展。本文认为社区治理是社区内的多元主体在社区公共事务中通过互动和博弈,不断调节关系,改善社区居住条件的过程。社区治理是政府机构、自治组织、和公民共同对社区事务进行管理的治理体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相应的目标和内容。各主体在合作共享中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合作网络的权威是上下互动的,权力的内容是相互的。

2.1.3 社会资本

目前学界对于社会资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的界定。学者们从各种的研究出发,提出了各自的定义。本文所研究的社会资本是指由社会关系网络、互利性规范以及基于此产生的信任在个体或团体中形成的社会联系,是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关系即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14]

2.2 基础理论阐释

2.2.1 社会资本理论

最先将资本这一经济学领域的专业概念引进到社会学专业领域的是社会学家布迪厄,布迪厄运用“场域”初步分析了社会资本,他认为“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 科尔曼最先对社会资本做了较为系统化的分析,科尔曼提出在有形的物质资本与无形的人力资本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资本——无形的社会资本,这三种资本可以互相转换。并且,这三种资本人人生而有之。社会资本的形式有责任与义务、制度与惩治、权威与服从等。进行社会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社会结构。帕特南在科尔曼个人层次研究之上,从集体层次出发,引申到政治学领域,提出公民参与网络,通过这个网络,来规范公众的行为。另外,他从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的角度研究了社会资本。燕继荣指出,社会资本理论是最适宜解释社区管理问题的理论 [15]

2.2.1 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是在对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扬弃中发展起来的,探讨如何平等的提供公共物品。治理理论为社区治理中居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社区治理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社区的繁荣和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以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为社区治理手段的多样化、结构的网络化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治理理论作为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视阈,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公共部门、私营组织和公民都可以成为治理的主体,只要他们的权力具有合法性并且行为正义;二是治理主体的自组织网络化,国家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等主体在这个网络中通过平等交流,实现对话,表达诉求,最终实现联合管理,体现出治理理论所提倡的合作、互动和协商精神。三是治理目的的公共性,学者认为治理是一种合作关系,基于市场准则、公共利益和认同,这种合作的管理机制是在互动网络中形成的权威,实质就是创造良好秩序和集体行动的环境。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权利正义;四是治理规则的多样性,治理过程中所倚赖的规则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国家层面宪法和法律所形成的制度体系,还包括建立在多元主体认同基础之上的非正式制度。治理的来源除了法律,还有非国家强制的契约。

第3章 关于C社区治理现状的调查分析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1.1 问卷设计

为了清楚真实地了解目前C社区治理的现状,本次研究从社区居民的角度设计问卷,依据社会资本理论,从四个角度即居民参与度、社区组织概况、社区制度文化建设、社区治理效果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卷。

3.1.2 数据收集

针对本次所设计的问卷,研究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在C社区内对社区居民进行了调查。共收集纸质问卷76份,网上问卷74份,合计150份。把不符合问卷要求的样本剔除后,最终有150份是有效问卷,问卷的有效率是86.6%。如图所示,在所收集的130份问卷中,各学历层次都有涉及,但其中一半集中在大学本科这个层级。学历分布如下图3.1:

以上是毕业论文大纲或资料介绍,该课题完整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请添加微信获取,微信号:bysjorg。

相关图片展示:

您需要先支付 5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