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外文翻译 > 管理学类 > 财务管理 > 正文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及其结构特征外文翻译资料

 2022-07-30 16:30:18  

34

China amp; World Economy / 34-49, Vol. 12No. 2, 2004

Financing Difficultie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MEs in China

Yanzhong Wang *

Financing Difficultie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SMEs in China

35

  1. Financial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SMEs Development

1. The Development ofSMEs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Chinese economy, many kinds of SM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gradually developed. In 1980, the number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t the level of collective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and above (excluding village and family enterprises), was about377,300. Among them were 1,400 large enterprises, 3,400 medium enterprises and 372, 500 small enterprises, about 0.37,0.90 and 98.73 percent of all firms respectively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1981, p. 204). In the same year, China had 1.81 million commercial enterprises (including private businesses), more than 99 percent of which were SMEs.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ly owned enterprises was 686,000.

The Chinese economy experienced rapid growth in the 1980s, and there was a tremendous boost in the number of SMEs. In 1990, the total number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reached 7,957,800. The proportions of large, medium and small enterprises were 0.95,2.27 and 96.78 percent respectively.1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MEs reflects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its fast development at the time. Apart from an increase in industrial enterprises, the number of construction, commercial, food-and-beverage and service enterprises all increased by over 300 percent over 1980 (NBS, 1991, p. 16-17).

In the 1990s, the Chinese economy maintained a trend of steady and rapid growth and the overall scale of the economy continued to expand. According to the new standards on the scale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carried out in 1998, there were 7,864 large enterprises, 14, 371 medium enterprises and 139,798 small enterprises-about 4.85,8.87 and 86.28 percent of all firms respectively (NBS, 2000,p. 412-413). Compared to figures from 1980 and 1990, while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e proportion of small enterprises decreased by 10 percent. There we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is: (1)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creased their scale after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merge and acquisition; (2)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terprise differentiation standard, a great number of SMEs could not be brought into the statistical category due to their small scale. The number of SMEs decreased (the statistics for the number of firms in 1999 was 38.9 percent of the 1990 figure) and, naturally, the proportion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creased; (3) Since the mid-1990s, China has switched from a shortage economy

1 Beginning in 1984, statistics on village-owned, city and rural jointly owned, and private businesses were arranged as industrial enterprises (previously arranged as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and nearly all of these firms were small or even micro-enterprises. This change in statistical measurement drastical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SMEs.

36

Yanzhong Wang / 34-49, Vol. 12, No. 2, 2004

Table 1. The Scale Structure of Independent Accounting
Industrial Enterprises (1980-2001)

Unit: ten thousand

Year

Number of Independent Accounting Units

Large Enterprises

Medium Enterprises

Small Enterprises

Number

%

Number

%

Number

%

1980

377.3

1.4

0.37

3.4

0.90

372.5

98.73

1990

417.1

4

0.95

9.5

2.27

403.7

96.78

1995

592.1

6.4

1.01

16.6

2.80

569.1

96.11

1997a/

534.4

7.2

1.35

16.8

3.13

510.4

95.51

1997b/

468.5

7.2

1.53

16.7

3.57

444.6

94.89

1999c/

162

7.9

4.85

14.4

8.87

139.8

86.28

2000c/

162.9

8

4.90

13.7

8.44

141.1

86.66

2001c/

171.3

8.6

5.01

14.4

8.41

148.3

86.58

Source: NBS,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81, 1991, 1996, 1998, 2000, 2001, 2002). China Statistical

Press.

Note: a/refers to various industrial enterprises funded by organizations above the township level, excluding villages, individual enterprises and other businesses, b/refers to independent accounting industrial enterprises, c/refers to all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th a scale of (or above) annual total sales of 5 million yuan.

to a buyer5 s market. The expansion of the opening-up policy and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exposed Chinese enterprises to more arden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Due to the system reforms, the number of state-owne

全文共39935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及其结构特征

1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环境

1.1中小企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多中小企业都乘着春风建立并逐渐成长。1980年,大量工业企业建造一个集中的产业链和乡村企业以及其他(包含乡村和家庭企业),总数额达到377300.其中仅有1400为大型企业,3400为中型企业剩下372500为小型企业,分别占总额的0.37%、0.90%、98.73%(国家统计局,1981,p204)。截止至1980年,中国共有1.81亿商业企业(包括私人企业),其中99%为中小型企业,个人企业数量为686000.

1980年,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增长,同时中小企业的数量也发生惊人的变化。1990年,中国工业企业数量达到7957800。其中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分别占0.95%、2.27%和96.78%。中小企业数量的显著增长折射出当时物质生活的改善。除工业企业外,建筑公司,商业公司,餐饮公司乃至服务行业都相比于1980年翻了两倍。(NBS,1991,P16--17)

19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而又稳定的增长并且所有的规模都在持续扩张。根据1998年推出的衡量企业规模的新标准,中国有7846所大型企业,占总数的4.85%,14371所中型企业,占总额的8.87%,139798所小型企业,占到86.28%。(NBS,2000,p412-413)。将1980年到1990年的数据进行一个对比,可以发现大中型企业的占比有所增长与此同时小型企业却下降了10%。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如下;(1)大中型企业在经历了体系调整或者企业并购后的规模扩大了(2)随着企业区分标准的改善,大量小型企业并不包含在此数据库中,因为他们的规模太小。由于中小企业数量的下降(从统计数据上看1990年仅为1980年的38.9%),自然,大中型企业的占比就提高了。(3)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才从短缺经济转向买方市场。无论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执行还是亚洲经融危机都让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压力。由于体系改革让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大量缩减。很多非国有的中小型企业因为各种原因退出市场,如环境保护的压力,资金困难,增长的税收负担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总而言之,就像我们从1980年到1990年的数据看到的一样,中小企业已经很难像维持之前的增长势头了。

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增长的客观条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中小企业不仅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其不断增加的数字和种类也成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如今,中小企业的阵容越来越强大,同时他们也继续为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它们发挥着与其他国际的中小企业同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就业、技术创新、培训企业家,发展国际经济关系,加速市场竞争,保持经济活力等。相对而言,中国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其具体影响体现在转型期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例如,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不仅改变了企业产权结构的发展,也在发展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数量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远远超过国有企业数量。不超过2000万家个人独资企业,在1996和2001之间(表2),正式注册比例非国有法人从26.1增长到百分之59.5。非国有企业的比重也远远超过了国有企业。根据工业增加值产出统计,2003年的前三个月国有和集体经济下降到百分之30,而非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跃升至百分之70。

2、中小型公司融资政策的变革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已逐步拥有了一个健康的外部发展环境。通过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放宽中小企业发展的局限性,使城市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企业和合资企业可以迅速发展。关于中小企业的各种形式所有权,不同的发展政策。国有中小企业努力“下放权力,释放效益”(放权让利)1978年“把握大权让小利”(抓大放小)在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第十四届中央1995次会议,政府的政策重点是改革旧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90年代中期,中国采取的政策是“放松管制,灵活应对”(放开搞活)和私有化国有小企业政策。许多国有和集体的中小企业通过改革和“私有化”加强了他们的竞争活动产权制度与管理。对于非国有中小企业,中国主要采取放松的限制性政策,给予政策性承诺和资金支持,逐步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律保护的安全环境。作为中小企业的主体——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到90年代后期中迅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提高。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的战略。1997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彻底反思了依赖大企业的简单化战略的弊端。政府及其机构认识到要强调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后来,一个为所以类型中小企业而制定统一的行政框架开始形成。因为政府机构在1998年改革的成功,各行业的一些政府部门并入国家经贸委。与此同时,中小企业部门成立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最高级别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政策。随着乡镇工业向城镇化方向发展,乡镇工业的管理将逐步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各级政府部门逐步采取了一些配套政策,开始建设专业化的支持服务体系。从1999日起,财政部等部门开始积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到2001,他们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暂行条例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等。截至2000年底,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已经为中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开放试点,建立了超过200个信用担保机构,筹集了100亿元的担保基金,并为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环境付出巨大努力。科技部每年提供100亿元用于建设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基金。上海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并于1998年的6月至9月向11家中小企业发放授信1390万元(1999,姚军)。科技部还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门,采取10项措施支持中小企业。截至1999年四月,已向中小企业投放了约3亿元信贷。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已经开始把重点放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但相关政策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中国缺乏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统一的、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二是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与相关政策不一致,基础管理薄弱。此外,由于社会服务体系的设计严重落后于时代,税收和配额的负担是沉重的。最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 贷款和筹资困难将阻碍中小企业发展。

3.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近年来,在中国的许多研究小组进行了多次抽样调查,对中小企业中一些融资条件的连续性和可比性进行调查。以下是从林涵春为首的研究组的一些调查结果,并进行了两个独立的调查针对于1998年的 2000中小企业和14000家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它分别收集了303份有效问卷和3027份有效问卷。第一项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受访中小企业的主要资本(占总资产的百分之50以上)来自自我积累。被调查中小企业百分之53.,或企业162家,取出银行贷款,具体而言,在被调查企业中,有66家。百分之7的国有企业,百分之47.1的集体企业,百分之53.7的民营企业,和百分之34.5的合资企业从银行借款。大部分贷款来自国有商业银行。调查还显示,作为银行贷款的企业中,国有企业(SOEs)百分之94和百分之70的合资公司,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贷款;集体企业的百分之58.3来自国有银行的贷款 百分之25借来的钱从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百分之40.9的民营企业得到的贷款从国有商业银行和百分之25人借来的钱从个人和非金融机构。

第二次调查的样本扩大。然而,这两项调查结果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几乎是相同的。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55%或1666家企业获得贷款,但其投资和运营主要依靠自有资本。第二次调查显示,67%的被调查中小企业自身固定资产投资增加;81%以上的自筹资产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50%以上;只有最初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有3%来自金融机构。有更多的企业获得营运资金贷款比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贷款金额高于固定资产投资额。关于营运资金,55%的被调查企业有100%的营运资本以自有资金;24%有超过基于自有资本营运资金的50%;有12%的小于50%的营运资本以自有资金;只有9%的总营运资本贷款。(表3)。

中国民营企业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项目组对民营企业进行了五次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分别在1993,1995,1997,2000和2002年。前两次调查显示,民营企业规模小,1993年的平均注册资本为286000元,1995年为40万元。一个民营企业的建立,65.5%的资金来自自我积累;从银行贷款和农村信用社只占21%;13.5%是从朋友,亲戚和个人手中借来的(Li Lulu,1998,p73-75)。2002年一项调查显示,民营企业的平均资本额为250万元,但自积累资金仍是创业的主要来源(约55%)。创业时,所需资金大部分来自各种积累和民间借贷,而非银行贷款。在3258家被调查企业中,占31.6%或有1029家企业采用民间借贷,23.4%家(760家企业)从银行和RCCs借贷。954的受访企业借贷通过银行和RCCs,30%借来的钱少于100000元,有73.4%的低于100万元时,他们开始商业银行贷款(表4)。

对于乡镇企业(TVEs)来说,银行贷款占据了相当比例的资金来源,但却在上世纪90年代末减少了(表5)。这表明,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产生了多元化投资渠道。这也反映出,在中央政府在1993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后银行和信用社降低了给乡镇企业贷款的额度。1998年江苏省苏南社科院对116家中小企业的调查(他们当中80%以上为集体企业),25.4%的受访企业(30家企业)从银行贷款的主要投资;23.7%(28家企业)通过员工集资;16.9%(20家企业)通过村社区投资;16.1%(19)通过企业自我积累;6.7%(8家企业)通过民间借贷;11%(13家企业)则有其他来源。

4、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结构特征

金融服务,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远远超过实际供应量。虽然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自我积累或筹资,但在中小企业建立初期,50%以上的企业仍然依赖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在生产过程和投资扩张(主要是营运资金和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对金融机构的要求更大。如果要投资,就必须有融资。除了一些表现良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没有足够的自我积累资本以完全满足投资需求,所以他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填补融资缺口。由于一定的局限性,中小企业很难直接从资本市场获得资本或风险资本。因此,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除非他们获得私人贷款,否则中小企业必须依靠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获得外部资金。上述调查显示,接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比例不高,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贷款,而是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据一些估计,企业提交正式 贷款申请仅占企业贷款总额的30%左右。即使审批率达到100%,仍然会有只有30-40%满意贷款需要。这意味着,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的贷款要求不满意。在林汉传等人进行的一项调查中,53.8%的样本企业(3027)选择“资本匮乏”作为企业发展中最不利的问题(林汉传,2002,第24页)。

不同所有权企业的待遇存在明显差异, 金融机构贷款存在地区和规模特征。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与企业所有权制度变得更加多样化。从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两种形式的发展,导致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联合经营企业等多种企业形式的并存。同时,非国有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国金融资产仍然存在垄断。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调整,控制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仍以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作为贷款的主要候选人。近几年,尽管国有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一直在稳步下降,但大部分的财政资源仍在向国有企业发放。1999年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总额为9.3734亿元人民币,其中69%(6.3888亿)被注入国有企业。在同一年,股票市场募集资金945亿元,其中95%(898亿元)收购上市国有独资公司(林晓燕,2003)。民营经济也不断地为国民经济的部分增加,但数量从国有银行获得贷款(1999年为27%或约2.054亿元人民币)是有限的。由个别企业和小型私营企业从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比例甚至更低(甘德安,2002,p111)。总金额借给中国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在2000和2001分别为671.54和7331亿元,分别为6.8%和6.5%分别年总贷款的时候(国家统计局,2002,p. 662)。上述调查显示,除了通过私人渠道筹集资本,相比于银行,民营中小企业更多得通过非国有的民间借贷筹资。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采用不同的信贷和贷款政策 企业所有权形式导致所有权歧视现象。

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总量和民营经济获得贷款的比例增加。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民营经济得到更明显的金融支持。在广东省,例如,贷款,提供给非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已超过国有企业取得的金额比例。1999年,分配给非国有经济贷款的比例为56%,到2002年确,攀升至65%。在浙江省,民间信用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缓解 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问题。与此相反,中西部地区的非国有经济明显较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贷款比例低得多。这种地域歧视对各地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非国有经济地位日益重要,金融机构的所有权歧视逐渐被“规模歧视”所取代。大多数中小企业,容易获得贷款的中型企业或独立的会计单位规模较大,性能良好。实际上,这其中的某些公司并不迫切需要贷款。相比之下,小企业,特别是民营和家族经营的微型企业,在企业设立和发展过程中急需资金,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没有发放贷款。这导致了两个共存的现象在中国的出现:在获得贷款,银行发现客户有麻烦有困难企业。为了缓解第一个问题,中国的人,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农村信用社扩大贷款规模的乡镇企业(5041亿元贷款扩大2002,增加250亿元相比,2001),并扩大规模,以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在2002, 5684万农户共

全文共9265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43200],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2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