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类 > 人力资源管理 > 正文

江苏省中小城镇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分析毕业论文

 2022-01-24 16:27:22  

论文总字数:17566字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劳动与就业机会,从而形成了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之一,江苏省民工群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省内各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镇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我省中小城镇中普遍出现了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的社会现象,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与总结将有助于提升民工劳动就业与日常生活的水平,解决民工在社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困难,从而对江苏省中小城镇乃至全省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起到建设性作用。本篇论文将通过资料数据的收集汇总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探寻江苏省中小城镇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况,研究其返乡就业的背景,原因以及就业与创业状况,并总结出具有积极作用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江苏省 中小城镇 民工 返乡 创业

Analysis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Quo of Migrant Workers Returning to Hometow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Towns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people have flooded into cities to seek labor an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hus forming a social group of migrant workers. As one of the regions with relativel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s coastal areas, the migrant workers in Jiangsu Province have continued to grow and develop and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ities in the province, especially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towns. In recent years,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migrant workers returning to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has generally appeared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towns in our province. The research and summary of this phenomenon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labor employment and daily life of migrant worker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in society. Som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have come to play a constructive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towns in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towns in Jiangsu Province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and field surveys, study the background, reason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returning jobs, and summarize the actions with positive effects.

Key words:Jiangsu Provinc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towns

migrant workers returning entrepreneurship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农村人口的劳动与就业方式放生了较大的转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放弃了传统的农业生产,转而进入城市地区寻求就业机会,于是产生了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江苏省民工群体规模较大,在中小城镇之中活跃于生产和建设的一线。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市场波动的影响之下,江苏省大量中小城镇外来务工人员选择离开城市,返乡创业,形成了城市劳动人口向农村地区的回流,这是当今一个值得关注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1.2研究内容

针对江苏省中小城镇民工返乡创业这一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现象,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加以简单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将首先研究江苏省中小城镇总体经济概况、劳动力市场现状以及民工分布与流动状况,总结命宫在中小城镇中生活与就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探究民工返乡创业的可能原因,分析他们创业的主要内容以及创业者具备的优势和劣势,进而从个人、社会和政策三个方面探索帮助返乡创业者克服创业困难,提高创业质量的方式与策略。

1.3研究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外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过称重有着根本性的地位。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与就业状况与国家稳定与发展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农民问题都是“三农"问题中最核心的部分,如何使农民的收入实现持续增长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步骤之一。

另一方面,农村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民工返乡问题加以综合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

客观,更加多角度地了解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折射出江苏省各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针对性地处理,从而推进城市发展的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所以,对民工返乡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研究江苏省中小城镇民工返乡创业的状况,不仅能够帮助民工解决在城镇生活与就业过程中以及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和谐,还能够促进农村地区改革与发展,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1.4文献述评

田璐(2016)指出,民工“返乡潮”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物,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从城市到农村的反向转移,这一现象在劳动力输出能力较大的地区更加普遍,民工返乡创业使得农村经济更具活力与生命力,帮助农村更加高效地利用当地资源与剩余劳动力,是寻求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突破口。

陈丰教授(2007)认为,造成大规模返乡创业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的不健全。在江苏省中小城镇之中这些民工面临着工资报酬、居住环境、权益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的问题,这也为中小城镇民工大规模返乡就业创业埋下了伏笔。

据范雨轩(2016)的分析,城市就业竞争压力加大是中小城镇民工返乡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张安全(2015)指出,从制度角度而言,城乡二元结构具有较强的“刚性”,同时其以户籍制度为核心,这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向农村地区逆向流动的根本原因之一。牛艳梅与韩宽明(2016)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压力也阻碍了部分民工返乡就业的道路。

现阶段,中小城镇民工返乡就业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障碍。张秀娥,王冰,张铮(2012)认为金融支持缺失被认为是其面对的最大障碍。此外,李荣荣(2012)通过研究指出,缺乏市场信息也是民工就业与创业过程中的一大不利因素。针对以上问题,目前国家实施了大量措施对民工返乡就业加以帮扶。翁雪松(2016)指出,政府对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的资金支持政是重中之重。朱红根、

陈昭玖、张月水(2011)指出,政府正在实施的产业政策十分注重对农村地扶持,例如为设立和扩大创业园区增加资金投入,在土地审批方面,放宽处出于创业初期的返乡者的条件限制。方鸣、詹寒飞(2016)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地方有关部门指定并落实了专项培训政策,且培训内容专门针对当地民工返乡创业的具体需求而设置,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为民工返乡创业带来了巨大的帮助。黄迈(2016)在其研究中强调了政府实施的环境政策的重要性,这一政策旨在加强集体用地的建设,完善经营环境返乡农民工所在地政府应当加强对配套基础设施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力、电力、互联网等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改善农村创业环境,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便利的交通等。 此外,童星,孙思(2016)指出,几年来国家正在积极推行土地政策,尤其是针对返乡民工的农村土地政策。

第二章 背景探究

2.1江苏省中小城镇总体经济概况

江苏是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省份,下辖13个城市,是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截至2018年末,江苏省常住人口8050.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2595.4亿元,比之前一年增长6.7%。其中就各个产业类型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141.7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41248.5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7205.2亿元,增长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168元,比之前一年增长6.3%。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不断快速提升,截止2018年底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2.68%。中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与通道以及支持大中城市发展的根基,在全省社会经济增长和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十分显著且积极的作用,在全省城镇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 
与此同时,江苏省中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城镇生产要素聚集效率低、人口吸纳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以及自身规模小等。在地理位置分布方面存在着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在全省呈现沿海地区分布密集、内陆地区分布相对稀疏的分布态势,沿海城镇的生产力水平也相对高于内陆城镇。另外,在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相比于大中城市,苏省中小城镇在基础设施配置水平,配置数量以及配套程度方面完善程度还有着提升空间。

2.2江苏省中小城镇劳动力市场现状

2000年至今的近20年来,江苏省劳动年龄人口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至2019年的20年间由5 224.32万人增加至5 986.19万人。之后,江苏省劳动年龄人口在数量上呈现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到2018年降低至5 910.00万人。统计部门基于2018年江苏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在对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死亡率、净迁移率等参数进行合理假定的基础上,利用年龄移算法构建相关统计学模型,预估了未来60年左右省内劳动年龄人口变化情况,发现2080年的预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3 114.81万人,与2018年的5 906.81万人这一数据进行比较和计算,可发现江苏省劳动年龄人口在未来60左右的期间内,年均减少43.625万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不断加重,江苏省中小城镇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年龄也不断上升,劳动参与率因此下降,相关数据显示,伴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是呈波动状的。据调查,2000年,省内15-64岁的居民群体中,有81.83%的人正在参与劳动,到2010年,同年龄段群体中参与劳动者只占总数的78.24%,2018年,该指标继续降低,比例减少至75.93%。

2000年至2019年期间,江苏省各年龄组劳动参与率均出现明显下降,变化幅度最大的是15-24岁的年龄段,2019年该年龄段的劳动参与率为50.34%,相比于2000年该年龄段61.58%的劳动参与率,减少了超过10个百分点。这种改变一定程度上是居民受教育时间增加造成的。2019年江苏省居民每人平均受教育时间为9.87年,与20年前的7.01年这个数据高出2.86年,居民受教育年数的增加使得低龄劳动人口参与工作的时间大幅推迟。2019年,多达1 164.1万的江苏省居民拥有大学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13.89%。除此之外,这20年间劳动参与率波动较大的一个年龄分组是60-64岁这组,相比与比2000年该组劳动参与率降低了6.22个百分点,下降到了2019年的45.73%,同时,幅度参差不一的劳动参与率波动下降变动趋势在24-44岁组、45-49岁组中同样存在,这些变化很可能是近年来社会保障等政策的刺激的产物。随着在社保政策的进一步普及和全面化,更多高龄人选择提早退出劳动力市场。

2.3江苏省民工结构与流动状况

2.3.1结构

1.年龄结构 
  从年龄的角度而言,江苏省农民工集中在31―40岁的年龄段,这一年龄段的民工人数占总人数的45.6%,平均年龄约33.65岁,中小城镇中中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年龄更高,达到38岁,多数高龄民工更愿意从事省内职业,一方面是出于照顾家庭的需要,另一方面,相比于年轻民工,他们在省内可利用的社会关系资源更为丰富。据调查,从事娱乐、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服务业的民工,普遍年龄偏低,其中65%集中在20-30岁的年龄段,这与行业性质的关联性很大。而从事手工业,建筑业等传统劳动力导向型行业的民工年龄普遍偏大,其中60%集中在40-55岁的年龄段。 

2.性别结构 
  在性别结构方面,男性务工者数量多于女性,二者所占务工者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8.65%和41.35%,而且男女性别比例与年龄大体呈正相关,男性农民占比最大的行业是建筑业,男性职工比例超过90%,而女性占比最大的行业是纺织业,女性员工比例超过70%,这一比例在省内大城市和中小城镇之间差别不大。调查显示,25岁以下的男性外出务工者少于女性,而当跨国25岁这一界限,男性务工者人数明显超过女性。调查显示,在江苏省农村地区,多数女性在25岁之后会偏向于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家庭上,未婚者会考虑在这一年龄之前返乡组建家庭,已婚者则忙于处理家务,照顾老人和小孩 

3.教育结构 
  江苏省多数民工的学历为高中或以下,调查数据显示,省内民工高中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各占49.57%和37%,平均体受教育的时间为9.3年,高于全国民工平均受教育时间8.2年。省内民工技术能力认证水平较低,没有任何技术职称或证明的外来务工者占比达到27.6%,只有初级技术职称或证明的外来务工者占比则达到26.2%,拥有高级技术职称或证明的外来务工者数量仅

占总人数的2.9%。在民工群体中职业技能培训的普及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务工者有56%的人接受过技能培训,其余44%则没有接受过培训。 

2.3.2流动状况

1.家庭式流动 

省内进城务工的的民工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举家外出务工者,并且举家迁移倾向较为明显,其普遍期望在实现谋生这一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尽可能在城市购买房产或获取长期住所,在城市里长期定居。以往,江苏省内由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以个体流动为主,而近几年来出现了家庭式流动和个体流动并存的趋势,且家庭式流动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调研显示,在省内民工流动中,随迁家属相当于务工经商人数的43%,尽管工资水平和城市生活成本等经济条件会成为农村劳动者在城镇居住的障碍和困难,但省内多数中小城镇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意向较为坚决。

2.两栖性流动

据调查,省内民工中超过80%有务农经历,约30%的民工在农忙时节会返乡帮助操持农务,并在农忙结束后又返回城里打工,因时节变化频繁往来于城乡之间,形成了两栖民工群体,这一群体在中小城镇中所占比例尤其之大,超过35%,他们有着很明显的“亦工亦农”的属性。这与长期远离家乡并且完全不依赖土地劳动的省际打工者有着非常巨大的差异。后者除了重要节日或其他特殊情况外,都会停留在就业所在地,不会来往于工作地点与家乡之间,并不具有两栖民工的基本属性。  

 

 
   
  

第三章 江苏省中小城镇民工生存状况

3.1民工生活概况

江苏省内中小城镇外来务工者就业的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务工者集中在技术需求较低的制造业以及传统服务业。所从事的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技术含量较低,工作负荷较大。其中就业与加工制造企业的人数最多,占据总数的55%,建筑业也是民工就业的主要行业,就业与建筑业的民工数量占据总数的约约20%。

从就职企业类型看,省内中小城镇民工分布在各种类型的企业,但超过75%就业者集中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中。由于部分小企业在用工制度规范方面不够完善,存在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缺乏安全防护措施等问题,省内中小城镇农民工逐年由小企业流入中、大型企业。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从临时性、兼业性岗位向长期性、稳定性岗位转移。就业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比率也有所增加。

3.2存在的机遇

众所周知,当下民工在城镇地区属于相对较为弱势的群体,但是在江苏省中小城镇的当前环境下,进城务工的民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机遇和利好,主要体现在生活成本,工资收入,教育资源和长期发展与保障四个方面。

在生活成本方面,虽然城镇地区生活成本普遍高于农村,但目前江苏省中小城镇日常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成本明显低于一线城市和大多数发达二线城市,对于消费和经济负担能力较弱的民工群体而言,选择中小城镇作为务工的目的地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经济方面的负担,这点对于举家迁入市区的民工和其家庭来说尤为重要。

在工资收入方面,虽然民工主要从事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收入水平在城市居民中并不算高,但相比于农民在农村地区从事农牧业生产或农产品贸易获取的

收入明显更为可观,一定程度上明显增加了农村人口和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

在教育资源方面,城镇地区可获得的教育资源更为丰富,且相比于农村质量更高,这有利于民工子女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这在目前举家进入城市的民工逐年递增的形势之下显得更为重要。并且江苏省中小城镇学费等教育成本相对大城市明显较低,加之国家对于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各种优惠与扶持政策,在中小城镇就业的民工可以以尽可能地的成本保障子女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这十分有利于下一代的培养。

在长期发展与保障方面,相比于在农村参与劳动与生产活动,进入城镇的民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这为他们长期参与劳动市场的竞争增加了筹码,也丰富了其谋生的手段,有利于其长期的生计维持,此外,随着目前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的愈发全面与完善,进入城镇并在正规用人单位就业的民工有更大的可能性获得养老保险和其它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障与保险,这大幅度增加了其生活的长期稳定性和受保障程度。城镇务工的经历帮助民工积累了资金,开阔了眼界,大致了解了城市地区的市场状况。借助这些因素,民工在未来返乡创业时可以更高效率的利用当地资源,更合理的选择运营方式,避免一些可能遇到的困难。

3.3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3.3.1居住条件

住房问题是中小城镇民工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基础性的问题,据统计,中小城镇就业的民工群体中,47℅在工作地点附近用人方提供的集体庇护所居住,25℅的民工自行通过租赁等方式寻求住所,13%没有市区的固定住所,不得不通过每天城郊之间的往返来参与就业。近年来,市区房租费用在城区拓展翻新等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升高,供水、供电、供气以及供暖等方面的费用也随之上升,中小城镇民工住成本逐步增加,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选择牺牲住房质量。其居住地点的居住环境普遍较差,存在狭窄、拥挤、脏乱等问题,基本的卫生条件不完善。此外,很多此类住所由于年久失修村在电、气管线老化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城区没有住所只得往返于城郊之间上下班的民工由于上下班路程远,上班时间早,下班时间晚,在路途上有一定的交通危险,这些因素不仅降低了民工的生活质量,还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人生安全存在潜在的威胁。

3.3.2户籍与社会保障

  在现行城乡分治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体系之下,很多农民工虽然长期在城市居住,但实际上并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具体主要体现在就业、医疗、以及养老方面。此外,户籍制度使得很多目前长期居住与城市,并在城市参与生产活动的外来务工者始终得不到城市户籍,因而无法得到城市户籍所附带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和“制度拒入”使农民工不能进入城市主流社会,始终在城市中出于边缘地带。

3.3.3 权利保障

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也是中小城镇民工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据调

查,中小城镇中超过50%的民工处在非正规的劳动关系之中,即没有严格按照程序签订相应的正规劳动合同,由此引发了雇佣关系不稳定,收入低,劳动时间过长,劳动条件差等问题。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城镇民工平均每周6.3天,每周工作天数达到7天的民工数量占总数的47%,日均工作时间则为9小时。近50%的民工在获取加班工资和工伤赔偿方面遭遇各种阻碍,75%民工无法获得合法的带薪休假待遇,85%的民工无法正常享受住房补贴或公积金,同时,有70%女性民工的无法正常享受带薪产假。就业于私营企业的民工中,近35%每个工作日工作时间界于10—14小时之间。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用人方为了经济利益压榨劳动者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劳动者自身为了获取更多劳动报酬,资源大幅度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

此外,民工还面临着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很多民工从事的工作量虽然与城市居民的工作量相同,但是获得的报酬却相对更少。同时拖欠甚至克扣资、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劳动保护等典型问题仍有存在。

3.3.4 自身综合素质不足

  

民工在城镇中立足,面临的一个另严峻的问题是的自身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与城市居民相比较低。相对较低的受教育程度使得他们掌握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较少,同时思想观念也不够先进,这些因素使得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竞争力较低,进一步增加融入城市的难度。

除了知识与技能之外,民工在社会关系资源方面处于劣势。农民几乎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受亲缘、地缘等关系的限制,民工的社会关系主要限制在农民范围内,大多数农民工所能用来帮助就业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农村的亲戚朋友关系,而这些关系在城镇就业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此外,民工自身法律意识较为淡泊,维权意识相对较弱,遇到不规范的用人机构时劳动者权益容易被侵犯,易遭到用人方的过度压榨,在合法权益受侵犯时采用法律武器对抗的能力和意识也相对较弱,有时甚至可能为了经济收入主动放弃一些基本且必要的工作条件货安全措施,从而埋下长期隐患。

民工自身素质的欠缺还体现在心理方面。受限于教育和城市生活经验,多数民工在面对工作与生活压力时自我纾解能力相对较弱,在城镇生活与就业过程中遇到巨大挫折或重大变故时,自我调节能力相对有所欠缺。

第四章 民工返乡创业状况

4.1创业类型与方式   

据调查,江苏省中小城镇民工返乡后的创业途径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是与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相联系。大量民工在城镇就业期间工作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里,他们在返乡后尝试在与之前务工企业相同类型的领域中创业或者把发达地区的企业引进到自己家乡来,使得城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地区地区转移与扩散。

第二种是挖掘当地的优势资源产业。部分民工在返乡后并没有选择在与原来务工工种类似的行业寻求发展,而是在城镇积累了市场与管理等方面经验后,根据家乡的优势资源以及市场需求来创业。江苏省多数农村地区都有着具有地方特色的,类型遍及食品、工艺品以及日常用品等。之前这类产品在农村地区多以是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经式进行生产和经营,并未能构成完整的产业。部分民工返乡后将这些特色产品向工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甚至尝试将其打造成品牌进入市场,或者取得相关专利,这是一种典型的创业伴随创新的模式。

第三种是从事农业。部分民工返乡后投身于特色农业领域,例如从事特色种植、养殖、林业等方面的经济,同时致力于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创办龙头企业,致力于农工商一体发展,逐步成为江苏省成为新的新型主体。据调查,我省目前专业家庭农场以及其他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据农产品经营主体总量的约30%,其中60%是由中小城镇的返乡民工创立或运营的,返乡民工正在逐步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中坚力量,他们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新型农民群体,对江苏省农业以及总体经济的长期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种是从事一二三产业融合行业,即将农业、手工业和旅游业相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例如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养生、体验等项目,同时将当地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制品的销售镶嵌在这些项目之中,在提供服务产品的同时提供物质产品,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使服务产品和物质产品相互推广宣传,从而在技术总体效益。返乡民工在中小城镇务工时有一定的财产累积,这位他们返乡发展

这些项目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城镇生活的经历使他们对城市居民所偏好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以及兴趣爱好有一定了解,因此他们在返乡发展上述项目时可以针对城镇居民的偏好设计娱乐体验项目以及周边产品,投其所好。众所周知,此类农村娱乐体验项目的主要受众是城市人口,同时城市人口具有相对较高的消费能力,因此返乡民工结合其城镇生活经验,针对城镇居民的偏好所打造的融合行业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第五种则是农村电子商务,随着先进的“互联网 ”技术以及物流的不断普及,返乡民工既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把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如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向外销售,也可以通过网络购买生活用品和农资。返乡民工的城市生活经历使得其对城镇地区的市场需求有着一定的了解,在返乡从事电商行业时也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与变化,最大程度地利用家乡特色资源优势获得收益。这种类型的创业实际上是搭建了一个双向通道使农产品向城市地区流动,工业制品向农村地区流动。

4.2返乡创业的优势与机遇 

首先,民工在自身潜能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民工在城镇创业务工期间,不仅获得了资金积累,更是提升了自身各项专业技能与知识,获取了一定的与市场相关的信息,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技术、人脉等资源,同时开阔了自身在市场方面的思维与视野,这些方面的潜能在民工返乡创业时会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所以,返乡农民工所具有的相对于传统农民更高的综合素质是他们返乡创业的最大优势之一。

其次是国家政策的帮助与扶持。为了进一步发挥返乡民工创业对于总体经济增长的作用,国家出台了大量政策性文件对返乡民工的创业加以支持,近年来,两项政策文件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有着里程碑性的意义。第一项是国务院办公厅在2008年发布的《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二者皆明确地提出了大力扶持民工返乡创业的立场,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转移就业的一条路子,对农村发展有深远意义”。第二项是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发布的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这一文件具有更强的政策性更强,包含了更多更具体的扶持政策,它要

求政府简政放权,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创业服务,具体地布置了在资金、土地、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方法。同时我省也出台了对三农、小微企业的普惠政策和其他针对返乡创业者的特殊性专门扶持政策,这些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扫除了大量经济、资源和市场等方面的障碍。

此外,城市地区的产业转移为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了利好条件。随着江苏省城市地区,尤其是沿海城市地区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度上升,同时资源空间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相比之下,江苏省农村地区在资源空间方面有着一定的潜在优势,一些农村地区虽然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但是这些地区有着独特且具有价值的各类有形或无形。例如,一些农村地区自然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是发展旅游业的肥沃土壤,拥有极具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制品和传统文化产品,以及特别的传统习俗,这为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相比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有着“人口红利”,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为创业者降低了运营成本。

最后新技术与环境发展的发展与提升。最近几年,“互联网 ”等新技术的产生和普及,逐渐减少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隔阂,使得返乡创业者能够更迅速和直观地获取城镇市场的相关信息,随时把控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从而尽可能减少市场信息滞后性带来的损失。许多年前以城市为目标市场之一的创业者需要在城市实地寻找市场的产业,了解相关信息,而如今可以通过互联网、物流等技术手段,进行在线运营,同时可以将而生产和仓储场所安置在农村,以求节省日常运营成本并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随着目前这种模式的创业愈发火热,各种电子商务村应运而生,为返乡创业者降低了创业成本并提升了受益,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除此之外,随着近年来江苏省经济的迅速增长,农村地区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提升和优化,包括交通、供能、通讯等方面在内的硬件设施更加完善,这外部条件的升级使返乡者得以在更具保障的环境下创业。

4.3返乡创业的困难与挑战

民工返乡创业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的缺乏。虽然民工在中小城镇务工过程中获取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但创业所需资金往往数额巨大,而江苏省中小城镇民工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其积累的资本可能不足以支撑创业,

尤其是在创业起步阶段,所以资金成为了多数返乡创业民工的发展瓶颈。目前江苏省部分银行和其他形式的金融机构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前景所持态度并不十分乐观,再加上民工贷款抵押物有限,因此针对返乡民工申请贷款的条件相对较为苛刻,成本也相对较高,这使得返乡创业者可接触和使用的融资和贷款渠道十分有限。目前多数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出现经济困难时,更多倾向于向亲友借贷,但这种借贷方式获得的资金支持十分有限,同时流程往往欠规范,多数情况下通过简单的字据或口头承诺来进行保障,容易引起后续不必要的困扰。

民工自身综合素质的缺乏也是阻碍其顺利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返乡民工有着城镇就业的经历,相比于传统农民来说社会经验更为丰富,综合技能更高,但是处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其综合素质和能力还是存在着局限性。现阶段,高中以下学历者占据江苏省中小城镇返乡民工中的多数,相对不足的文化知识水平限制了其学习能力,不利于其认知与接受市场中新的实物和运营理念。另外,出于地域限制,创业者所雇用的劳动力以本地农民为主,而当前江苏省农村留守人口以老幼为主,对于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创业者而言,可使用的青壮年劳动力有限,而高学历人员更是大量向城市地区外流,所以创业者寻找高素质管理者的难度进一步增加。虽然民工在中小城镇务工时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综合技能,但是部分民工所长期秉持的小农思想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较为保守思想限制了其思维方式,不利于其融入市场经济的体系,易使其在创业过程中过于保守,错过稍纵即逝的商机。

用地问题也是返乡创业者面临的一大挑战。多数民工刚返乡创业时都是租用民居或厂房,或是用自家住房进行生产运营,短期内这种方式可以节约运营成本,但就长期发展而言,这不利于对日常管理和生产作业的正规化。当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时,用地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但目前江苏省部分村地区土地使用报批的程序较为繁琐,流程历时较长,限制了返乡创业者企业规模的扩大。此外,用地紧张的问题限制了农村地区文化娱乐场所的建设,使得部分农村地区精神生活匮乏,对外来者的吸引力不足,不利于本地企业吸收外来人才。

第五章 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

5.1经济层面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包括江苏省在内的我国多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的企业受到重创,部分得已采取了大量裁员的手段维持生存,据调查,近5年来在经济危机引起的裁员中失业的民工数量占被裁员工总数的55%。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受金融危机打击较为严重的领域,而这一产业恰恰是多数民工所就业的地方。金融危机迅速降低了出口量,许多企业的运营因此陷入困境,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尤甚,问题主要表现在销售阻滞,财政困难等方面。以纺织业为例,,大量纺织企业的正常运营受生产过剩问题的严重困扰,虽然政府通过多次提高了出口退税的额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境,但企业运营困难,从而被迫裁员的情况依然难以避免。受打击的产业不仅有纺织、服装服饰、日化用品等,还包括钢铁、电力燃气、石油石化等行业。近年来,不同幅度的裁员在中石油等大规模国有企业中都有存在。

房地产行业也受到了金融风暴的强烈冲击,同样面临着大幅度裁员的情况在这一行业的大规模裁员中,民工任然首当其冲。统计显示,第二产业的失业人员中有58%为民工,其中,建筑业的失业者中民工占据的比例最大,达到80%,加工制造业失业者中民工占比也达到68%;第三产业的失业者中有52%为民工,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和餐饮行业。失业民工在城市地区再就业难度较大,因此多数失业民工选择返乡寻求发展,这促成了民工返乡创业的现象。

5.2社会层面

户籍壁垒是造成我省中小城镇民工返乡的一个重要因素。我省许多中小城镇劳动力市场普遍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这一制度催生了两种较为极端的劳动力市场,极端之处具体表现在工作压力和薪资报酬方面。第 一种高端劳动力市场,其特点是工资高,福利待遇全面,工作相对较为轻松,但相比于拥有城市户籍的本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难以获得在这类市场中的工作岗位上就业的机会;另一种则是低端劳动力市场,相对来说收入较低,工作较为繁重,福利待遇

不够全面,据调查,江苏省中小城镇民工中,超过85%的人在这类是从中的行业就业。

除此之外,部分员工受限于行业和工种被迫返乡。江苏省一些中小城镇对农民工总数量加以控制,行业和工种的限制紧随其后。有些地区仍未能彻底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对外来务工人员行业和工种的限制较为严格。这种限制不利于保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益,促使他们在城镇中边缘化。

5.3个人层面

多数民工在文化水平方面存在局限,且就业与基层岗位,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劣势使得他们根据市场变动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较为薄弱。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波动较为明显,民工的这种后天劣势使得他们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适应能力更弱。他们所从事的多是体力和手工方面的工作,在知识与技能愈发关键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他们逐渐显示出了疲态。调查显示,在我省中小城镇民工中,高中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各占49.57%和37%,其中未上过学的占3.4%,小学受教育的程度占18.6%。 在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下,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低的相对较农民工适应城镇劳动力市场竞争的难度十分之大。

第六章 政策建议

6.1培训

在培训方面,有关部门应开展并完善民工职业培训机制,并尽可能使其在城镇和农村中普及,覆盖更多民工。在农村地区建立培训机制时应做到一切以具体情况为出发点,由地方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特的地区优势和劣势,指定符合地区特点的培训方案,尽可能采取先培训后输出的方案,使民工在外出务工前就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积累,尤其是就业能力与实用技能,使其更早地为未来返乡创业进行准备,同时响应国家“企业招工、学校代培,供需对接、渠道畅通”的要求,在江苏省内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企业劳动用工的市场运作机制,通过激励性质的政策鼓励企业与地方培训机构相互合作,形成紧密的对接,由地方培训机构为企业培养并提供综合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同时由合作企业为接受培训的民工提供就业和劳动的机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除了培训之外,考核政策同样不容忽视。应制根据农民工自身特点和接受培训的具体内容指定规范的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在培训的过程中以及一阶段的培训结束之后对培训成果进行考核,以确保技能培训达到一定质量,民工学习到的知识和及技能可以落实于实践,规范的考核制度可以防止培训制度仅仅流于形式,是前者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培训受众应具有针对性,在确保培训能够广泛普及的情况下,重点加强针对低教育程度民工群体的培训力度,抽样调查显示,江苏省中小城镇外来务工者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比达到37%,未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者占比达到44%,同时,学历在初中或以下,且未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者占比达到28%,有关部门应通过调查准确定位这一群体,并将其列为重点培训对象。

6.2服务

服务方面的政策可从信息、基础设施和土地三个角度入手。信息层面,地方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和健全信息服务机制,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线上以及线下的信息公示和宣传平台,提供与本地和周边的市场基本状况和供需变化情况等信息,并确保实时更新,使得创业者可以随时通过查阅获得最具实时

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7566字

您需要先支付 5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