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产业成本与经济效益研究开题报告
2022-01-04 21:07:30
全文总字数:4877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能源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这些能源的使用推动着全球工业革命的发展。但是,人类社会在取得极大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传统能源被大量的开发利用,全球能源资源急剧减少,常规能源的贮藏量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长久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数据资料显示,我国对资源的消耗总量在2010年至2015年一直处于不断上升中,其中对煤炭资源的消耗占大部分。众多国家在面对资源和能源的匮乏问题时,提出了众多的节能减排措施,中国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实施了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低碳经济要想得到建设发展,一方面是提高当前对常规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之外,另一方面还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随着对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提高,各国对于清洁可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热门话题。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若能被广泛使用,可以改善和解决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中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因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能得到逐步的改善和解决。太阳能在自然界存在广泛,随着人们开发新能源技术的提高,光伏产业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绿色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在上世纪90年代末,科技先进的国家诸如德国、美国、日本,率先拓展应用光伏技术到民用领域。随后,各国也都纷纷行动起来,制定并出台一系列有利措施,促进光伏产业技术得到进步和发展,将光伏的应用推广开来。
纵观光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在21世纪初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行业的发展比较迅猛,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由于光伏度电成本高于火力发电成本,所以我国的需求市场尚未被完全打开,因而我国光伏产品大部分出口到欧美。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光伏产业被过度投资,我国光伏产业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使得光伏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的情况。我国光伏产品供需关系的变化,显然暴露了行业不健康的发展状态。我国市场一方面对光伏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但是光伏产业产能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供给远大于需求,显然健康促进光伏行业发展不是一味的增加产量。除了产能无法全部消化的情况,更加不乐观的是,由于产能的严重过剩,光伏产品价格出现下降,产品大量积压;同时,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目的国还增添了诸多阻力,导致了大部分出口的光伏企业难以为继,遭受了严重损失,甚至濒临破产重组。因此,国内国外都存在众多矛盾的现实状况下,研究光伏发电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必要对我国光伏企业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光伏发电的成本构成来探寻降低成本的途径,分析其经济效益来促进光伏产业的持续发展。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1. 有关光伏产业成本的文献研究
在光伏行业发展研究方面,jean b.l.(2001)认为实现光伏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如何削减光伏发电的成本,并提出借鉴上网电价的并网模式。sunderasan.j(2007)深入分析了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通过生命周期理论对印度光伏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印度发展光伏产业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matthieu glachant(2014)等以中国光伏企业发展为例,分析了中国光伏发展的成功性和局限性,结合国际专利数据详细的技术水平,对10家中国光伏公司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通过购买制造设备和招聘来自中国的技术高管侨民,中国生产者已经获得了必要的技术和技能。而中国企业在创新方面则有所欠缺,通过专利数据分析,显示出中国的政策驱动影响高于技术革新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国也有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光伏行业的相关发展进行了探讨研究。曹晓超(2012)分析了目前我们国家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光伏产业还没有真正掌握核心科技,过度的依赖国际市场则具有极大的风险,如何降低成本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问题所在。汪已琳(2011)建立了基本参数输入及中间计算结果输出的成本计算模型,并且使用该模型快捷地计算不同规模光伏发电成本及各种中间环节成本,同时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的影响。史珺(2012)提出了光伏发电的数学成本模型,模型包括装机成本、投资回收期、运营费用、贷款状况、年等效满负荷发电小时数和单位装机成本补贴六个要素。闫雪(2015)运用我国光伏产业2004至2013年的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融资结构的影响作用,回归结果显示政策补贴对我国光伏产业产量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对我国光伏产业的生产效率起阻碍作用,而其他融资方式可以促进光伏产业发展,不同融资方式的促进作用不同,但是比例都是下降的,认为融资方式如果不合理则会不利于光伏企业的发展。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三月,准备论文相关的资料;
四月,开始论文撰写,绘制图表;
五月,完成初稿,修改论文并准备答辩。
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jean b.l.maximum power tracking for 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s,2001
[2] sunderasan.j. eltawil,zhengming zhao.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s: technical and potential problems—a review,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