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社会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网络政治舆情中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与引导机制研究-----以湖北高校为例开题报告

 2020-02-18 16:10:3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目的及意义:

探析在网络政治舆情中大学生参政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基于网络政治舆情的大学生参政引导机制,引导大学生政治热情和政治情绪向理性化发展。提高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能力,规制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行为。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以期达到净化我国网络政治生态环境、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基本内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在网络上关注政治舆情信息越来越普及,几乎已成为主要方式。互联网的匿名性、时效性,使得各种网络平台应运而生,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在网络平台进行政治舆情活动,理性与非理性并存,时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大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从目前来看,网络政治舆情并没有进入制度化的轨道,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引导机制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本文通过调查湖北高校大学生在网络政治舆情中政治参与现状,探究湖北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舆情中政治参与的特点和问题,并针对调查数据进行大学生政治参与引导机制的建构,以期达到净化我国网络政治生态环境、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探析在网络政治舆情中大学生参政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基于网络政治舆情的大学生参政引导机制。剖析网络政治舆情中大学生参政的特点、影响以及对其进行治理的必要性。
论文提纲

1.引言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2.2国外研究现状
3.网络舆情与网络政治舆情概念
3.1网络舆情
3.2网络政治舆情
4.问卷调查分析
4.1调查对象
4.2基本情况
5.网络政治舆情中湖北省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
5.1.关注话题广泛
5.2参与途径广
5.3目的功利性较强
6. 湖北省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舆情参与存在的问题
6.1存在一定程度的狂热和不理性
6.2易受网络意见领袖影响
6.3政治参与能力具有局限性
7.引导机制研究
7.1回应学生关切,建立规范的政治舆情表达渠道,
7.2完善网络立法,净化网络政治舆情的传播渠道
7.3利用互联网,加强学生理性政治价值观的教育
目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2019年1月20日至3月20日,搜集资料和阅读参考文献;
2019年3月20日左右,完成开题报告;
2019年3月20日至5月25日左右,论文写作并提交阶段性报告;并最终完成论文定稿;
2019年6月初,论文答辩。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中文文献:

[1]张子轩,吴伟超.两会融媒体产品中的网络政治参与[j].青年记者,2017(27):67-68.
[2]王菁.媒介使用如何影响我国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个以政治心理为中介变量的实证测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4(07):50-74.
[3]胡蕊.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关注及动机[j].青年记者,2017(11):34-35.
[4]游淳惠,徐煜.互联网使用与政治参与关系的再审视:基于 2012 年台湾地区 tcs 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5,37(08):33-46.
[5]赵莉.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意义分析—以“e 两会”为例[j].当代传播,2009(04):91-93.
[6]韩晓宁,吴梦娜.微博使用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基于心理和工具性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3,35(11):88-102.
[7]贺心颖,邓思同.微博对首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j].新闻界,2012(09):42-46.

[8] 黄少华.互联网的社会意义:以网络参与和网络游戏为例[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9] 亚当·乔伊森.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和真实生活[m].任衍具、魏玲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0]薛薇.spss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2]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政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