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的“闪婚”现象与其社会基础研究文献综述
2021-12-19 21:40:32
全文总字数:2893字
文献综述
关于“闪婚”问题的研究多伴随着近年来闪婚数量的不断激增这一社会现象而逐渐涌现,我国的相关研究多见于近10年,其起源自改革开放政策施行以来,我国经历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总的来说,中国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逐步向工业的、城市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
在我国,随着土地制度改革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科技化水平日益提高,农村告别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生产经营的生产方式,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在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经济日益发达的情况下,这些剩余劳动力开始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生活,但难以最终定居。
据2018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28652万人,比上年增长1.7%。从年龄段划分看,农民工青壮年为主,80.90后青壮年占比超过60%,这些在在农村成长、在城市长期生活的青壮年农民,承受着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随之发生剧烈变化,最终影响着农村社会观念和习俗的变迁。
而婚姻观念及随之而来的闪婚的表现形式正是这种社会观念与社会基础发生巨大转变的最为鲜明的结果,因而越来越多的专门针对“闪婚”尤其是80.90后农村青年“闪婚”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主要集中在“闪婚”的定义与表现形式、造成“闪婚”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剖析、“闪婚”问题所折射出的农村青年的心里及价值观转变、“闪婚”形式背后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具有的隐患等等诸多方面。
1.80.90后青年闪婚现象分类的相关研究
要进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青年闪婚现象与其社会基础研究,首先需要对当代青年,特别是我国80.90后青年在社会转型期与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动荡期婚恋观的变动进行详细了解,特别是闪婚现象的定义及不同分类表现形式加以详述,以便为本文进一部研究提供充足的实践案例及参考借鉴。
杜洁(2009)对80后青年婚恋新现象进行了详细分类,将当前80后的青年婚恋婚恋形式细分为“网恋”、“试婚”、“闪婚”、“急婚”、“隐婚”、“不婚”等类别,并对以“急婚”“闪婚”等为代表的闪电式结婚的具体表现进行详细阐述和定义;裴斐、陈健(2009)针对闪婚现象,对城市与农村的异同点进行了对比,并指出农村青年闪婚现象存在的三大特征,即:1.两性接触时间短,沟通交流时间不足,许多农民工在结婚前仅仅有数天的认识时间;2.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处于非主导地位,缺乏能动性,父母和亲友成为主要决策者;3.货币资本成为“闪婚”的重要媒介,符号性和功利性日趋严重。
王会和欧阳静(2012)指出闪婚现象在农村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且形式及过程具有很强的相似之处,其中跨省婚姻带来的闪婚闪离最为常见,网恋、结婚过早、感情不和、离婚程序简单化都可能导致闪婚闪离现象的出现。同时他们还指出,受打工经济的影响,各地区闪婚现象都较为普遍,闪离现象的发展则与村庄社会性质有较强联系。总体来说,宗族性村庄闪离现象较少,原子化村庄则较多。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未来街道社工个人职业素质形成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为灾后社会发展组织社区 定位社会工作外文翻译资料
-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路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赛博格宣言:20世纪后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外文翻译资料
- 谁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数群体成员文化适应的人格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工作和精神病学视角下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初级护理中的生物—心理—社会挑战外文翻译资料
- 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社区防治犯罪的实践与思考外文翻译资料
- 社论:COVID-19期间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对老年学社会工作的启示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支持与中国农村的“留守”老人:以江西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从抗争到顺应:科层组织视角下的快递员身份认同与行动策略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