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随迁子女的社区融入研究文献综述

 2021-12-19 21:39:36  

全文总字数:3504字

文献综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随迁子女的社区融入研究

前言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进城务工农民以及新生代农民工愈来愈多,为了能够相互有所照应,从农村举家迁移到城市的农民工家庭不在少数,他们的子女便称之为随迁子女。由于农村与城市生活有着极大的差异,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社区的融入作为社会融入的载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融入又包括社区内经济的融入、教育的融入、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心理上的融入。笔者经过查阅国内外同类文献,分别整理出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随迁子女经济、教育、人际关系、心理融入的研究。

  1. 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3. 对随迁子女经济融入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随迁子女经济融入的研究非常有限,随迁子女的经济融入主要通过其父母的经济融入状况表现出来。2010年杨菊华采用2005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综合考察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程度,发现流动人口的绝对经济状况随流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升,但相对融入程度却与之呈负关联,凸显出“内外之别”,且本地人和外来人在获得和享有公共资源方面有所不公[1]。2012年她使用 2005 年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青年乡-城流动人口经济融入的模式、特点和影响因素,发现该群体的绝对经济社会地位和相对融入水平最低,处于三重弱势地位[2]。2015年张庆武、廉思、冯丹分析了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情况发现,新生代农名工的经济融入中存在就业层次低、自有住房低、职业培训少、收支结余少的“两低两少”现状,表明该群体经济融入状况不容乐观[3]

  1. 对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研究

对于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国内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些年研究数量迅速增多。在社会学领域,华耀龙于1994年开启了对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先河,他全面分析河北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问题,积极倡导教育公平并给予重点关注[4];2010年邵书龙梳理了城市随迁子女受“围堵机制”的现状,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5]。在社会工作领域,2012年江秀娜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介入图书儿童的融合教育问题[6];2014年许丽敏提出“以教育促进社会融入”模式,提出通过促进教育起点、过程、结果的融入以及文化的整合来介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7]

  1. 对随迁子女人际交往的研究

在社会学领域,2003年周皓、章宁通过研究北京一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与流入地的社会认同状况发现,他们对城市社区认同度不高,但流动儿童内部融入度较高[8]。在社会工作领域,2015年孙雪蕊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1所公办及5所民办小学中的随迁子女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发现随迁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普遍存在交往空间狭窄、交际网络规模小、交往形式单一、交往频度低等问题[9]

  1. 对随迁子女心理融入的研究

在社会学领域,2007年王毅杰与梁子浪研究了南京一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与结构性融合,发现很大一部分流动儿童在仪式上将自己与城市的儿童区分开来[10]。在心理学领域,2011年叶一舵分析了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主要原因有个体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11];2012年肖蕊对北京两所中学的183名随迁子女与153名本地儿童进行了量表测量、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发现随迁子女自尊心较差、歧视知觉敏感、情绪不平衡、更加焦虑,他们的心理问题普遍高于本地儿童[12];2016年王磊通过比较研究发现,造成流动儿童两种心理取向差异的原因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包括学校、社区、社会等[13]。在社会工作领域,2013年许丽敏、单红伟基于天津市农民工子女“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问题调查”研究,发现随迁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良好,随年龄下降,且本地出生的随迁子女高于外地出生的,提出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教育、社会和家庭[1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