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角度下看残疾人无障碍图书馆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021-03-11 00:35:23
1.1研究背景
赋权理论最早出现在发达国家的社会公共学领域,这里的“权”最初是指个体拥有、控制与影响的能力。赋权理论强调从“失权”理论寻找突破,旨在提升底层人士权益。
所罗门认为赋权就是减少底层群体的“无权感”的过程。英国学者穆兰达与华德指出赋权是对抗与弱势群体遭受到的社会不公平待遇。
赋权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1)更具积极意义和潜能的自我感的发展;(2)建构知识和能力以更批判性的理解个人环境的社会和政治现实之网;(3)形成资源和策略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赋权可以在三个层次进行,一是个人层次,个人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而是人际层次,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三是政治层次,能够促成政治或政策层面的改变(LEE,2011)。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考察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残疾人服务方面的建设,以及残疾人使用图书馆获取知识为自己赋权的状况。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到2010年我国残疾人口总人数约8502万人,其中视力残疾1263万人,听力残疾2054万人,言语残疾130万人;肢体残疾2472万人,智力残疾568万人;精神残疾629万人;多重残疾1386万人。要促进全社会的文化建设,残疾人的图书馆服务必不可少。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关键时期,文化发展是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一步,对于培养全民阅读习惯,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就有重要作用。文化的全面发展不能遗落残疾人群体,残疾人士在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与健全的人相比存在实质性的差别,对于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各级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残疾人士的阅读服务,以帮助残疾人自己给自己赋权。
1.2研究目的
从赋权理论的角度出发,全面考察残疾人在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需求,了解目前我国图书馆在残疾人阅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
近年来,赋权理论被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社会学学者广泛使用,内地的研究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对于使用赋权理论来改进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与实践还不够丰富。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未来街道社工个人职业素质形成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为灾后社会发展组织社区 定位社会工作外文翻译资料
-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路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赛博格宣言:20世纪后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外文翻译资料
- 谁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数群体成员文化适应的人格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工作和精神病学视角下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初级护理中的生物—心理—社会挑战外文翻译资料
- 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社区防治犯罪的实践与思考外文翻译资料
- 社论:COVID-19期间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对老年学社会工作的启示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支持与中国农村的“留守”老人:以江西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从抗争到顺应:科层组织视角下的快递员身份认同与行动策略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