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离家出走介入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1-03-11 00:34:37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国家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 2000年,我国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已有15万人次。据鞠青等推算出截止2006年,全国大约有100万流浪儿童,在随后的364个样本的问卷调查中,他们发现55.4%的被救助流浪儿童有过离家出走的经历。由此引申,离家出走青少年可能是一个庞大的人群。另外,从现有大样本学术研究整理发现,青少年的离家出走意愿和离家出走行为均呈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已是我国当今不可忽视的青少年社会现象。
由于社会经验、自卫能力和经济能力不足,离家后的青少年遭受抢劫、性侵等危险的可能性较高,并且存在一定犯罪的可能。另外,青少年离家出走也会给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以及物质创伤。因此,青少年离家出走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相关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离家出走的原因分析,多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来探讨,另外,我国研究较少涉及青少年离家出走的经历、后果以及相关的服务,离家出走青少年返家与否以及返家后情况,对于青少年离家出走的介入机制研究较少。笔者基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官方平台数据进行分析,在对青少年离家出走这一问题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青少年离家出走从预防、经历出走、回归融入这一过程提出相应的介入建议,最终达到预防青少年离家出走、促进离家出走青少年早日回归以及再度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的目的。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目前我国对于青少年离家出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离家出走的定义、类型和原因等方面,较少出现将离家出走看作一个完整的环节而产生相应的每一环节的介入机制的研究。基于离家出走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及相关资料的分析,了解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原因,厘清出走类型,讨论适宜对策,有助于在青少年离家出走介入机制理论研究方面提供一些指引。
1.2.2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对于青少年离家出走事件介入普遍存在于离家出走后的阶段,忽视了学校和社区与个体的长期不良互动的结果加上即时事件的发生,到青少年产生出走的念头这一发酵性过程,并且对于出走中、离家时的经历以及出走后适应状况、后续情况关注较少,本文意图将离家出走看作完整的过程并在整个过程中进行介入机制的研究,对未来预防及应对青少年离家出走事件提供策略支持。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未来街道社工个人职业素质形成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为灾后社会发展组织社区 定位社会工作外文翻译资料
-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路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赛博格宣言:20世纪后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外文翻译资料
- 谁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数群体成员文化适应的人格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工作和精神病学视角下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初级护理中的生物—心理—社会挑战外文翻译资料
- 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社区防治犯罪的实践与思考外文翻译资料
- 社论:COVID-19期间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对老年学社会工作的启示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支持与中国农村的“留守”老人:以江西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从抗争到顺应:科层组织视角下的快递员身份认同与行动策略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