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中国上市公司增值权激励的发展现状及建议文献综述

 2020-05-19 21:29:28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综述

西方很多国家广泛运用股权激励,直至今日,股权激励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20世纪70年代,西方开始兴起对股权激励的研究。究其实施效果,学者们研究各不相同,主要归纳为三种言论:一种是相关论,一种是非线性相关论,最后一种是无关论。相关论的典型代表詹森和梅克林(1976)认为,管理层在上市公司拥有的剩余索取权很少,这是由于他们所持的股份比较少甚至是没有股份,管理层持低股份或者零股份也是引发他们道德风险行为的根本原因。基于此,为了有效地控制道德风险,可以提高经济管理者的持股比例,增加他们的剩余索取权。非线性相关论的典型代表默克,施莱弗和维什尼(1988)在以371家公司做研究,发现管理层所持股份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相关关系,他们观察得到当管理层持股处于不同的区间,公司绩效会随之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是随之上升,有的随之下降。于是他们得出结论,从利益趋同效应来看,管理者与所有者利益趋于一致,从而产生长期激励作用。持非线性相关论的代表还有布拉德利和戴维森(2009),他们研究了美国1995年到2003年的1309家公司,采用薪酬绩效半弹性作为管理者股权激励的代理变量,最后也得到了和默克等人一样的结论。无关论的典型代表德姆塞茨和莱恩(1985)以美国1980年的51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用回归分析法研究股权集中度发现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法西奥和拉斯法(1999)以及帕利亚(2001)的研究也得到和德姆塞茨、莱恩一样的研究结果。

1.2.2国内研究综述

股权激励在我国起步晚,我国学者大多采用定性的方法将国外经典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分析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不少学者陆续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伴随着这几年我国股权激励实施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不少企业的大量实施推行。其中李曜和管恩华(2005)二位学者的研究比较经典,他们以中国石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检验的方法,研究了该公司实施股票增值权计划后的企业经营绩效、治理机制与管理层代理成本、股票市场反应等,发现股票增值权计划的确能在一定程度改善公司财务绩效和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股票增值权行权当年激励效果最大;然而股票市场对股票增值权的行权,存在着过度反应。刘巧霞(2009)从市场效应和财务绩效两个方面建立了一个评价股票增值权实施效果的体系,以在H股上市的交通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股票增值权计划后的股票市场反应、公司财务绩效等数据进行细致地研究,对股票增值权的激励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增值权激励的实施对公司的绩效改善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的结论。金巍峰和王静怡(2012)以我国上市公司发布的股票增值权计划具体内容对于各参数的选取为基准,重点研究了股票增值权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他们研究表明,股票增值权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运用中的确能长期有效地激励高管人员,且短期激励作用更明显。研究表明要想完全有效地满足上市公司的激励需求,目前的股票增值权计划仍需进一步完善。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股票增值权的会计处理问题,如叶映红(2009),罗美娟(2010)和左晓敏(2011)这三位学者都对股票增值权在会计税务方面如何处理做了深入探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