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影子银行的风险传染机制及其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5:59:55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在经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世界开始高度重视游离于监管之外的非银行信贷。而影子银行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被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定义为:除正规银行体系外,可为金融活动提供信用媒介的中介机构。其本身所具有传统商业银行的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及杠杆运作等性质特点,却又游离于监管之外,更易引发和传染系统性风险,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引起了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及学术界的讨论,对于影子银行的风险,以及其传染机制和管理办法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随着信贷政策转变,脱媒与去中心化的产生,利润驱动下的中国影子银行是监管套利的产物,由于传统银行借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占据主导地位,金融市场尚不成熟发达,金融创新程度较低,也呈现出规避监管、且以银行为中心的新特点。影子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资本市场,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并且能够作为商业银行的补充扩展其融资交易业务。然而其也带来了众多负面的风险危害。影子银行的期限错配现象造成流动性风险,信用转换和创造功能影响到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甚至由于其拉长了信用链更容易危及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因此对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机制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虽然我国近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逐步扩大,影子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的比例也在持续上升,但我国影子银行仍处于起始阶段,其产品创新远不如发达国家,且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备,国家在影子银行监管方面政策单一,监管职责不明确,不能很好地管理到多元化的影子银行。又影子银行与金融创新的模糊,导致监管部门难以辨别影子银行的真面目,造成监管滞后。本文通过对影子银行含义、特点,以及风险的概述,辅以具体数据和图像详细分析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机制,并阐述影子银行风险管理现状,从中找出管理问题和漏洞,并提出实际创新的风险传染管理方案。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影子银行的研究大多基于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多是关于影子银行风险的研究,并结合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来展开,然后根据影子银行的风险并结合我国现有的监管政策漏洞提出相对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汪玉凯、戴炜倬(2016)[1]认为影子银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与机构存在交叉联系,由股权关系引起风险交叉传染、融资担保关系引起风险交叉传染、市场业务的交叉关系引起风险交叉传染、影子银行风险交叉传染的宏观机制和影子银行风险交叉传染的心理机五类风险传染机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