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论互联网背景下的普惠金融与数字鸿沟文献综述

 2021-03-10 23:50:47  

1.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与意义:

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主要理念在于每个人都应该有获得金融服务机会的权利。只有每个人拥有金融服务的机会,才能让每个人有机会参与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普惠金融对于增强金融包容性、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有重要意义。而数字技术的进步开辟了一个新的扩张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数字技术在金融业的运用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一是实现了跨时间、跨空间的金融服务的供给。二是有效地降低成本。三是收集并处理海量信用信息,有助于评价借款人信用状况,防范信用风险。四是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风险。

2016年,中国担任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数字普惠金融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数字金融具备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的特点,在普惠金融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数字技术的发展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但也带来了“数字鸿沟”:一些弱势群体缺乏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在金融数字化的时代与主流社会差距反而会拉大。本篇论文将会讨论研究结合我国现状如何防范,缩小数字鸿沟,以及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陆凤芝(2017)对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进行系统 GMM 估计及稳健性检验,分析认为:金融服务的渗透性与使用性是影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最为重要的两个维度。地区经济发展与普惠金融呈显著关系。

胡鞍钢、周绍杰(2016)认为数字鸿沟的本质是快速发展的信息通讯技术,如互联网在我国不同地区应用中的所产生的不均衡的情况。对于信息技术利用的这种差别能以很多方式表现出来,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国家之间、不同人群之间,而且有可能随着技术的发展会进一步加深。

Ashley D. Lloyd(2016)运用数据挖掘法分析了数字鸿沟形成的一个原因:中国人群有能力参与电子支付却不愿意去电子支付的情况。

Susan Johnson(2012)通过对肯尼亚M-PESA的应用,分析人口,地理,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改变。

邱泽奇(2016)以互联网资本的视角分析了在互联网基础设施短缺时,接入可及性差异是数字鸿沟的主要表现形态。即使互联网用户数量在增长,一方面用户规模不大,另一方面由于用户分散在规模较小的局部网络之中,由此带来的发展机会非常有限;从经济受益的视角出发,即使存在运用差异,相对于可及性差异而言,其影响也极小。

赫国胜(2015)分析了人口老龄化是产生数字鸿沟,不利于普惠金融普及的原因。为此,要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网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相关社会组织并提高知识溢出效应,帮助老年人应对数字鸿沟,同时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吸引老年人选择使用金融互联网业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