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与完善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26 19:48:29
文 献 综 述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与人们的生活愈加密切,第三方支付已成为当前交易的重要手段,第三方支付平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金融生态环境的定义出发,归纳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分析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特征,总结了学者对于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 金融生态环境的定义与评价 (一) 金融生态环境的定义 1、 狭义层面 王学杰(2012)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利用生态学里的有关概念和知识对金融外部环境所进行的形象描述,是指金融业为实现正常和有效运作所需的包括国民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司法环境、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在内的一系列外部基础性条件[1]。薛艳丽(2013)在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界定中提出:通常讲的金融生态环境就是指金融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金融环境,本质反映金融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2]。这是金融生态环境狭义层面的定义,学者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也大多建立在狭义层面上。 2、 广义层面 于明霞等(2017)认为广义层面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包含了金融活动对应的外部环境,而且包括金融活动的主体,是外部金融环境和金融主体的总和,二者相互依存、彼此影响[3]。 (二) 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 一些学者在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中构建了相应的一些指标体系,由于各自视角不同,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存在差异。就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而言,学者对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较多,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相关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较少。 肖慧敏(2014)对赣州市金融生态环境做评价分析时,将金融生态环境细分为经济环境、法治环境、行政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和金融运行状况五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面选取了若干三级指标,其中经济环境和金融运行状况板块下还设置了四级指标[4]。苏跃辉(2013)等基于地区经济基础、地方政府对金融的影响、中介服务和诚信法制环境及社会保障制度这四大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将指标体系设计为三级[5]。程春梅等(2017)把辽宁省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分为若干个指标层和三个准则层,准则层包括:经济基础和金融市场发展、政府行为与中介服务、金融监管、教育与科技水平、诚信环境与法律环境[6]。虞斌(2017)等在对江苏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析时,将测度的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目标层、系统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目标层是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系统层分为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资源水平,以衡量金融生态质量。指标层选取了35个具体指标,涵盖了经济、产业、投资、消费、贸易、金融机构、外资等多个方面[7]。 这些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观性较大,共性较少,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评价体系,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都遵循了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2、 评价方法 刘园丽(2017)利用聚类分析的方式,确定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集合,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提出基于群组专家共同评价的区间型评价标度,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改进传统理想解方法,给出一种新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8]。宋策等(2016)在对我国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与分析中,首先对我国西部地区12 个省市的11 个指标进行主成份分析,提取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两大因素:基础因子( 现实竞争力) 和推动因子( 潜在竞争力) ,接着采用聚类分析将西部12 个省市的金融生态环境划分为四个等级,并对每个等级进行评价分析[9]。程春梅(2017)、虞斌(2017)等学者在评价金融生态环境时也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6]。
二、 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特征 (一) 第三方支付与互联网金融 当前金融环境下,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大数据金融、金融机构和金融门户。何行超(2015)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第三方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细分领域,认知度最高,认知规模最大。因此,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相关的研究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10]。 (二) 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 1、资金利用 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运而生,但随之产生了大量的沉淀资金。这些潜在的金融资本,若能有效利用,有利于促进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生态环境的平衡;反之,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会严重阻碍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正常发展。谢婉婷(2015)就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的利用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她认为沉淀资金引发的问题有:缺乏投资工具导致沉淀资金无法有效运用、存在交易风险、监管困难[11]。徐宇卉(2016)就游离在灰色地带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规制的必要性中也单独提出了沉淀资金的归属问题[12]。 2、法律基础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如火如荼,其主要推动力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但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制支付清算行业,若缺乏有效的外部制度支撑,会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良性发展埋下隐患。李政辉等(2016)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法律分析时,提出了我国法规清晰界定第三方支付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属性的必要性[13]。李平等(2016)也认为,第三方支付平台需要一个清晰的法律地位,鉴定其在网上支付业务中的权利与义务[14]。 3、监管机制 第三方支付暴露的风险日益受到关注,王李嘉(2016)认为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包括:沉淀资金、加剧洗钱行为、带给实体货币金融危机、为信用卡套现和赌博等非法活动提供机会[15]。刘红霞(2014)将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类为:合规风险、沉淀资金风险、网络系统风险、网络欺诈风险、纠纷处理风险。针对这些风险,能否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对于第三方支付的金融生态环境至关重要[16]。李平(2016)、刘红霞(2014)、包丽红(2015)等多位学者都提出了构建第三方支付监管机制的重要性[17]。李敏(2015)认为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有分业监管体制难以适应这一趋势, 为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18]。 4、 市场创新 第三方支付平台同业竞争加剧,李雅琦(2017)认为第三方支付企业集中度非常高:非独立第三方平台依托自身资源快速发展,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数量多,竞争十分激烈[19]。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的竞争关系也颇受学者关注,蔡威(2016)在肯定其发展前景的同时,也认为第三方支付企业在现有法规、实力等方面与银行相比并无优势,强行全方位竞争大客户资源必然招致银行的联合打压。在这样全新的市场环境下,保持其独特的市场定位与创新基因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20]。邰友会(2016)立足金融生态与市场创新之间的关系,从继承与发展视角,围绕产品、效能、服务、收益、市场、成本、功能七大创新因素,提出了第三方支付组织市场创新的四大方向[21]。 5、 信用环境 信用环境作为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予以重视。目前,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尚不健全。陆岷峰(2017)认为我国互联网征信领域缺乏专业的数据交易平台,数据征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各征信机构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不同征信机构的信用报告在格式、内容方面存在差异,难以共通共享[22]。王兵等(2016)认为信用是第三方企业生存的基础,建立一个完善 的信用体系对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来说至关重要[23]。 (三) 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生态环境特征 当前,从金融生态理论视角出发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相关研究较少。考虑到第三方支付属于互联网金融的细分领域,可以参考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的特征。张硕(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多主体性、环境复杂性、主体的主动适应性、主体与环境作用的非线性等方面,因而加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应从系统整体出发,关注主体和环境的双重优化[24]。陆岷峰等(2017)在对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发现,互联网金融系统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呈现出与传统金融生态系统所不同的特点:主体关联度更高、主体与环境的影响作用更强、生态效率更高等。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之间呈现相互竞争、融合共生的作用机制[22]。 三、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 学者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的研究,大多从环境影响因素着手,框架大致相同。 1、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法律法规体系 陆岷峰(2017)从消费者权益和激励规范制度两方面陈述了该方面的建议[22]。李敏(2015)认为中央政府可授权地方政府先进行互联网金融立法试点,再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应用。立法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出台专项的法律法规,具体界定不同业务的发展原则、主体、业务范围、信息披露等[18]。 2、鼓励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创新 李敏(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引起金融生态体系正在从一个相对封闭的、静态的结构向一个跨界融合的、动态的结构升级转变。因此,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业务,将其发展纳入金融生态体系建设的范畴, 构建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包容性金融生态体系[18]。 3、健全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体系 陆岷峰(2017)提出应设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协调组织,促进有关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以行业自律辅助金融监管,形成以行业自律为基础、专业监管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22]。李敏(2015)认为应健全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跨界合作的金融监管机制[18]。此外我们还应借鉴国外的监管经验,徐超(2013)通过分析欧盟监管模式、美国监管模式,提出我国的监管建议[25]。 4、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信用体系 王兵(2016)认为应建立全面的信息认购制度来保障双方权益。此外,要加强信用风险监管。对第三方企业来说要定时披露公司经营信息,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机构并定时披露评级报告,从而约束第三方企业的违规行为[23]。
参考文献: [1]王学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探析[J].经济研究,2012(09). [2]薛艳丽.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优化分析[J].金融/投资,2013(04):70-71. [3]于明霞,高艺格.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研究#8212;#8212;以吉林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7(09):153-159. [4]肖慧敏.金融生态环境模糊评价体系构建与运用[J].征信,2014(07):31-34. [5]苏跃辉,苏兴.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财会金融,2013(07):193-194. [6]程春梅,孙鹏,田琨.辽宁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14-17. [7]虞斌,丁雨任.江苏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与时序变化分析[J].统计观察,2017(02):104-107. [8]刘园丽.基于区间分析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其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7(11):166-168. [9]宋策,朱家明.我国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6(09):69-71. [10]何行超.基于系统论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J].无线互联科技,2015(05):33-34. [11]谢婉婷.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利用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28):30-31. [12] 徐宇卉.游离在”灰色地带”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规制建议[J].高教学刊,2016(01):128-129. [13]李政辉,张宁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基础分析[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6(05):48-57. [14]李平,余运伟,陈林.第三方支付研究综述[J].互联网金融,2016(06):39-44. [15]王李嘉.当前我国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及监管[J].投资理财,2016(24). [16]刘红霞,要文卿.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及其防范建议[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4(03): 8-11. [17]包丽红,封思贤.第三方支付监管机制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15(11):47-54. [18]李敏.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生态体系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12):48-51. [19]王雅琦.第三方支付:发展状况、模式与影响探究[J].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2017(01):223-224. [20]蔡威,许锐.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关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6(05):65-69. [21]邰友会.第三方支付组织市场再创新的路径思考#8212;#8212;基于第三方支付组织的发展轨迹[J].经营管理者,2015(12):321-322. [22]陆岷峰,沈黎怡.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缺陷与优化[J].南方金融,2017(01):98-99. [23]王兵,宋华.第三方支付发展及风险管理研究[J].社会科学,2016(07):59-60. [24]张硕,高九江.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5(03). [25]徐超.第三方支付体系:兴起、宏观效应及国际监管[J].经济问题,2013(12):11-16. [26] ]Han Yun. Service mode of third party electronic commerce platform[P].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CIII), 2012. [27]Chenggang Zhen, Peng Cheng. Construction of campus trading platform based on third-party online payment[P]. Industrial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IIS),2010. [28] Chenggang Zhen, Peng Cheng.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policy of third-party online payment platform[P].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CSIT),2010. [29] Jiang, Chuanjin, Song, Wenguan. The innovative profit mode of third-party payment platform in China[P]. E -Business and E -Government (ICEE),2011. [30] Pilar Garc#237;a,Eugenia P#233;rez. Mapping of soil sealing by vegetation indexes and built-up index: A case study in Madrid (Spain)[J]. Geoderma,2016. [31] C. Munari,M. Mistri. The performance of benthic indicator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Adriatic coastal lagoons: Throwing the baby with the water[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7,56(1). [32] Yun Zhang,Di-long Xu. The Optimized Path of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ost-crisis Era[P].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2017. [33] Tieying Li, Yukun Cao. Protect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financial crisis[P]. Mechanic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MACE),2010. [34] Xinli, Ren. On third-party payment platform install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P]. E -Business and E -Government (ICEE), 2011. [35] Ma#322;gorzata Bielecka,Grzegorz R#243;#380;yński. Management conflicts in the Vistula Lagoon area[J].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2014,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