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类 > 应用化学 > 正文

颅内压监测探头的制作和性能测试文献综述

 2020-06-03 21:57:15  

文 献 综 述

一、颅内压

颅内压,即颅腔内脑脊液的压力,正常为100-150毫米水柱,10-15毫米汞柱。人体正常颅内压为0.9~2.0kPa,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均可引起颅内压的增高,因此在颅内损伤、脑血管性疾病、脑膜炎等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监测颅内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颅内压(ICP)又称脑压。由于存在于蛛网膜下腔和脑池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并于脑室和脊髓腔内蛛网膜下腔相通,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通常以侧卧位时颅脑脊液压力为代表。穿刺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以测压管或压力表测出的读数,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这一压力与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故临床上都用后一压力为代表。正常颅内压,在侧卧位时,成人为0.7-2.0kPa(5-15mmHg),儿童为0.5-1.0kPa(3.5-7.5mmHg),此压力比平卧位时侧脑室的最高点要高。坐位时腰穿压力可达3.3-4.0kPa(25-30mmHg),但这压力比坐位时侧脑时的最高点要底。这是因为颅脊髓腔虽然是一个闭合的空腔,但并非闭合得绝对严密,在枕骨大孔及颈静脉孔处都受到外界大气压的影响。另外采用的测压方法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这一现象说明颅内压与单纯的脑脊液静水压是不同的。颅内压对静脉压的变动很敏感,侧压时如压迫颈静脉,颅内压立即升高。咳嗽、喷嚏、憋气、用力等也引起颅内压相应明显波动。因此早在1936年Pallock和Boshes就认为,颅内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压作用于颅外大静脉的结果。这种解释至今仍被公认是较合理的。

二、颅内压的监测

目前临床上监测颅内压的方法有很多,大致可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方法两种。

2.1 有创性ICP监测方法

脑室外引流(EVD) EVD被称为ICP监测的”金标准”[1-3],多采用Kocher点钻孔,导管穿刺额部经侧脑室前角将导管尖端放置在三脑室,另一端连接压力传感器,并将其固定在室间孔水平(monro孔,参考零点)。其他方法包括Frazier法(occipital-parietal,枕顶钻孔) 、Keen点( posterior-parietal,顶后部钻孔) 和Dandy点(occipital,枕部钻孔)。其方法简便,能准确地记录ICP、压力曲线及波形,并可行脑脊液引流、促进脑水肿液的廓清及脑室内注药,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价值。但低龄患者脑室系统较小,穿刺较为困难。而且当ICP急剧增高时,脑室受压变窄、移位,脑室穿刺和置管难度较大。其不足是并发感染和穿刺出血,感染多为穿刺逆行感染所致的伤口感染、脑室炎、脑脊髓膜炎及败血症。

微型传感器的颅内压监测设备 根据传感器(探头)不同可分为: 光纤传导式、压电应变式和气动传感式,可放置在脑室内、脑实质内、硬膜下、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光纤传导探头[4]通过随压力变化而移动的镜片光阑使光束折射发生变化,由纤维光缆传出信号测算ICP变化; 压电应变式探头的电阻[5,6]可随ICP变化而改变,通过换算后监测ICP; 气动传感式探头尖端包含一微小气囊感知压力变化,换算后量化ICP及脑组织的顺应性。

脑实质内传感器 导管头部安装极微小显微芯片探头或光学换能器,放置在脑实质内。脑实质内监测是一种较好的替代脑室内置管的方法,其优点是发生感染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几率低,其感染率lt;1%,缺点是因为无法随时校准调零,准确性低于脑室内导管监测法,连续使用5d后有出现偏差的可能,且不能引流脑脊液来降低ICP[7-1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