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类 > 药学 > 正文

登革病毒抑制剂设计和合成研究-2文献综述

 2020-08-04 21:33:06  

文 献 综 述

1.1 抗登革病毒的概述

1.1.1登革病毒的简介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中的一个血清型亚群,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但体积较小,约17~25nm,依抗原性不同分为1、2、3、4四个血清型,同一型中不同毒株也有抗原差异。其中2型传播最广泛,毒力最强,各型病毒间抗原性有交叉,与乙脑病毒和西尼罗病毒也有部分抗原相同。

登革病毒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病毒之一,感染人类导致的疾病称为登革病毒病[1]。根据疾病严重程度不同,临床上可分为登革热( dengue fever) 、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shock syndrome) [2]。登革热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极易导致暴发流行[3]; 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情凶猛,病死率高。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等媒介昆虫传播。病人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而丛林中的灵长类是维护病毒在自然界循环的动物宿主。将发热期患者血液接种到幼稚小鼠的脑内可被分离固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和气候的持续变暖,加上蚊媒扩散速度加快、分布范围变广,致使该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4-6]。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 0. 5亿 ~ 1 亿人感染登革病毒,中国的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都曾有过登革热的发生和大流行[7]。由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死亡率很高,造成的危害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防治登革病毒感染与传播已成为医学界当务之急。

1.2 抗登革病毒的药物研究进展

1.2.1 登革病毒致病机制

病毒感染机体后,首先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并释放入血形成病毒血症,然后进一步感染血液和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而引起登革热。目前重症登革热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的发病机制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