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C-MS代谢组学技术探究雷公藤多苷诱导大鼠少弱精子症的毒理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03 22:06:54
基于GC-MS代谢组学技术的雷公藤多苷诱导大鼠弱精症毒理机制研究 雷公藤多苷是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去皮根中提取精制的有效部位混合物,为我国首先研究利用的抗炎免疫调节中药提取物,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紫癜性肾炎等难治性或顽固性疾病疗效独特,有”中草药激素”之称[1-2]。
但是,雷公藤多苷投入临床使用以来,相关的不良反应还是时有发生,累及系统涉及血液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等[3]。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雷公藤多苷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如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等二萜类成分,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酯甲等三萜类成分,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次碱等生物碱类成分也就是它的毒性成分所致[4-5];另一方面,市场上雷公藤多苷标准提取物或比例提取物往往仅以雷公藤甲素为单一评价指标,导致各种雷公藤多苷提取物鱼目混杂。
人类生殖能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大约20%的育龄夫妇受到不育不孕的困扰,男性因素占到40%-60%,其中精子生成、成熟、输运异常是男性不育最常见的原因。
而且研究发现弱精症和少弱精症与不育高度相关[6]。
弱精症是指禁欲2-7d具有快速向前运动的精子 A 级和缓慢向前运动的精子B级总和(A级 B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