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文献综述
2020-04-15 20:16:47
1.1 研究背景
随着历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8年全国各大高校向社会输出毕业生预计820万人,较2017年增加约25万人,大学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最高。根据麦肯锡近期发布的《2018就业蓝皮书》中,2017届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8.4%,连续14年超过70%。尽管初次就业率呈现出良好而又稳定的态势,“就业难”这一词还是被频繁地提及与关注。何为“就业难”,就是大众已不再只是关注就业的量,更关注就业的质,在较高的初次就业率下,就业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社会资本是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角度,格兰诺维特等多位学者分析了社会资本对于个人获得工作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中国的人情社会下,家族圈及其网络对大学毕业生获取工作最为有效。其中学生所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初次就业的选择,进一步影响其就业质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是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高校、政府乃至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对于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和求职结果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议题之一,但目前对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还没有十分系统与成熟。因此本文构建以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为自变量,以工作相对剥夺感为中介变量,以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结果变量的模型,致力于寻找其中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供思考路径,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于就业问题研究成果。同时提出工作相对剥夺感的概念,补充了相对剥夺感的在工作领域的界定和影响因素。
1.2.2 实践意义
实现良好的就业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与上升。家庭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原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大学生毕业生的初次就业,与此同时,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影响着家庭今后的发展。本文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一种思考路径,从原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入手,引入工作相对剥夺感作为中介,提出相应改善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举措,从个人、家庭、政府三方面给出建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