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人力资源管理 > 正文

从社会文化视角探讨工作生活平衡计划文献综述

 2020-06-08 21:16:17  

在使命和责任交织的现代社会,职场人士面临着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上的角色压力和角色冲突,这些压力和冲突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会降低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满意感,且在很大程度上,会作用于员工的工作绩效,影响组织整体竞争力的提升。[1] 特别是近年来亚健康、过劳死、工作倦怠、离婚率居高不下、全员幸福感不强等问题的出现,使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问题成为职场上谈论的焦点,人们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也渐渐由工作第一转变为追求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协同平衡上。

一、工作生活平衡的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与生活平衡这一词语经常被提及,其首次进入学术研究视角是在 1986 年。早先对工作生活关系界面的研究局限于工作家庭方面,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学者们才意识到员工非工作领域不仅包括家庭生活,同时也可以包括其他活动。至此,研究者们才把研究视角从工作家庭领域转移到范畴更广的工作生活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工作生活平衡计划就已经出现在美国企业中,一家名为 W. K. Kellogg 的公司将传统的一周三天 8 小时工作制转变成一周四天 6 小时工作制,虽然每周的总工作时数并没有改变,但是一天中非工作时间的增加使得员工能够更好的履行非工作领域的责任。[2] 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一些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女性职员,实施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生活平衡计划( 子女照顾、解决子女教育、弹性工作时间等) ,计划实施的效果出人意料,女性职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绩效获得较大提升,且企业在女性职员的人才招聘上也获得了一些突破。至此,工作生活平衡计划扩展到各行各业,实施对象覆盖到所有员工。

二、工作生活平衡概念的界定

目前,理论界关于工作生活平衡的概念并没有达成统一,概念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感知评价类和结构组成类。[3]

(一) 感知评价类

感知评价类研究者把对工作生活平衡概念的基点建立在个体对角色的主观感受上。如: Clark将工作生活平衡定义为以最小的角色冲突达到工作和生活的最大满足感,这一定义强调了在实现工作生活平衡的过程中个体的主体性,工作生活平衡的结果是个体的总体满足感。Kirch-meyer 也认为工作生活平衡是个体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所感知到的一种满意状态。Voydanoff再次将工作生活平衡定义为个体所拥有的资源能够满足角色间需求的一种总体感受,这个概念表明工作生活平衡是个体内心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评价。

(二) 结构组成类

持结构组成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工作生活平衡存在一个潜在的组成结构,即工作生活平衡是由不同的客观方面构成。如: Greenhaus 等将工作生活平衡定义为可测量的三个方面: 时间平衡( 工作和生活角色上投入等量时间)、卷入平衡( 工作和生活角色上投入等量心理参与) 、满意平衡( 工作和生活上获得等量的满意感)。感知评价和结构组成两种概念定义方法都有其可取之处,感知评价法将关注点放在了个体的主体性上,揭示了个体与平衡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个体对角色的一种自我感知和价值体现,回答的是个体如何成功地平衡自我的工作和生活角色; 结构组成类从更为客观的角度将工作生活平衡划分为可测量的几个方面,使得工作生活平衡更具操作性,强调工作生活平衡实现的客观过程和结果。[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