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公共事业管理 > 正文

地震灾害后的心理干预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01 11:01:58  

地震灾害后的心理干预机制研究

今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地震灾害尤为严重,不仅影响公共财产安全,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更严重的是,还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针对地震灾害后的心理干预疏导工作也是迫在眉睫,我国的地震后的心理干预机制也应该尽快纳入国家应急处理机制中去。

关于地震后的心理干预机制,我国从近几十年才开始实施。根据美国的谢利#183;泰勒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危机中的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的有效地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克服并战胜心理危机的手段和过程,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也是一种短期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根据杨鑫辉的《心理学通史》中指出:面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人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应激反应:情绪波动大,紧张,恐惧,易冲动,甚至出现睡眠障碍,失眠,做噩梦。对地震相关信息产生心慌恐惧等反应。这些情况在短期内都难以消除。可见,地震不仅在肉体上对人们进行了摧残,更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R#183;巴伦,D#183;伯恩的《社会心理学》中指出:在地震灾害后的数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内,主要的心里反应是受害者心理上反复出现创伤性情景,并感到恐惧,焦虑等,严重者甚至会轻生,犯罪等。研究表明,震后百分之7-8会产生心理疾病,而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灾民的心理恢复固然重要,但针对地震灾害的救援官兵的心理恢复机制也不容忽视。根据《当代医学》,救援官兵出现的心理问题表现在:1,地震灾害多为突发事件,接受任务事件仓促,准备时间短,救援官兵信心不够;2,在重灾区亲眼目睹灾区各种悲惨场面,面对挖出的大量遗体,耳边充斥着灾民失去亲人的痛苦哭喊,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一种无形压力随之而来;3,一些救援官兵未能将灾民活着救出来,活着不能及时营救出受灾群众,而产生的强烈自责感。

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中指出:1974年美国心理医生凯朴兰首创了”心理干预”这门专科,帮助失去亲人的人们度过精神危机。此后许多国家都开始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实验并把心理干预引进灾后救援和重建的体系。根据沃建忠的《灾后心理危机研究》表明:我国大陆对于灾难、危机和心理伤害的心理学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中国最早的灾后心理创伤研究和救援行动开始于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之后。它是全国首例灾后心理干预的尝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地震创伤后的早期心理干预尤为重要,根据乐国安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新篇》,目前较好的干预方法为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对心理干预主要有3个原则:尽快实施心理干预;心理治疗为主;激发受害者自身心理恢复潜能。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灾后不同人群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原则》也明确规定:针对地震创伤的小孩子,鼓励儿童用言语表达出对自我贬抑的增强;增加与他人的目光接触;积极地承认和从言语上接受其他人的表扬和称赞,并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取代它们以建立自尊。

郑希付的《地震灾后完全恢复手册》指出:尤其容易发生在受精神打击较大的人群身上,如失去孩子的母亲、失去双亲的幼儿、目睹亲人惨死画面的人等。在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头脑中反复出现那些创伤性的画面,对与创伤有关的信息反应强烈,生活被挥之不去的灾难性画面和经历搅乱,痛苦、紧张、无助感的长期体验,这些都是PTSD的典型症状。

根据杨一平教授的《生命不曾放弃-----灾后心理恢复》,从事健康的活动以提高应对能力;保持平衡的饮食、足够的休息,别酗酒、服药;建立或重建日常规律,定时吃饭、运动,培养嗜好;避免生活中的重要决策,比如变换工作,因为这种事是很有压力感的。根据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儿童心理创伤与复原》指出灾难中失去了父母的孤儿们,是大家最关注的一个群体。专家告诉我们,在失去父母这种创伤之下,儿童出现什么样的反应都是可以理解的。周围的人要鼓励他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尽可能给他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让他慢慢从创伤中恢复过来。后期的干预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和表现进行。

针对地震后的心理创伤的修复,具体而言:首先,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他身边,给他安全感。您也可以给他一些柔软的物体怀抱,如抱枕、布娃娃等。其次,如果他跟您诉说遇难亲人的事情,您应该静静地听他讲述,不要劝阻。对于亲人朋友的死亡,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必须做到:不要隐瞒,否则会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对于死亡要有一个告别仪式,对孩子来说,是让他知道亲人或同伴永远走了,去另外一个世界了。告别仪式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了结。承认这个事实需要过程,承认到接受事实还需要时间,但承认是接受的必经之路。还有一些活动,比如放飞风筝,把想对死者说的话写在风筝上放飞,或者埋葬小纸条等。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都是不回避,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也是很好的情感宣泄方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