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财务管理 > 正文

金融科技视角下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5 21:21:31  

1.目的及意义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使得人们对于住房市场存在过分高估的积极心里,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又大大的刺激了人们的购房欲望。然而,很多没有固定收入的人无法正常从银行取得住房贷款。这时,一些机构向信用等级不高和没有稳定收入的人贷款,次级抵押贷款产生。随后,住房市场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使得住房贷款者还款压力增大,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使得购房者出手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大批住房贷款人出现违约不能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屋无法变现高价,引发了次贷危机。2008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全球金融体系受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全球经济受到重大影响。自此,影子银行这一新的重要金融概念出现。

影子银行,概括地讲是指作为商业银行的补充,发挥着与商业银行一样的职能却不像商业银行一样受到监管体系的严密监管,游离在监管的灰色地带或者是监管之外。目前,比较普遍的认为影子银行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其中,监管的缺失是主要推手。

2011-2017这7个年底以及2018年8月,由负债核算法推测的银行影子及其创造的货币规模存量如下表:

表1 2011-2018银行影子及其创造的货币量 单位:万亿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9.22

14.36

17.66

23.8

33.68

43.87

44.62

43.63

几个时点中,2017年底曾达到最高的接近45万亿(若按月度测算,估计可能曾超过45万亿,如有表外理财每月数据,就可按此频率测算)。同期,非银部门持有的银行总负债和银行非影子资产总额数据如下表:

表2 2011-2018有关数据 单位:万亿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非银行部门持有银行负债量

100.02

115.37

131.73

150.39

175.34

198.29

216.94

229.82

银行非影子资产总额

90.8

101.01

114.07

126.59

141.66

154.42

172.32

186.19

银行影子资产或其创造的货币占总负债之比从2011年9.22%上升到2016年22.12%,随着金融去杠杆,又降至2017年底的20.57%和2018年8月的18.98%。但这仍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目,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尤为重要。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为金融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并在金融领域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面对影子银行如此庞大的数目和监管缺失,如何应用新时代科技和技术手段加以监管使之更加规范,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

1. 2 研究意义

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稳定,加强影子银行的风险监管,最大限度的减小影子银行带来的金融风险是推动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基于金融科技视角下对影子银行进行风险监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目前,影子银行在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区分和定义有所不同,本文将结合前任研究的基础和现状,全面总结归纳影子银行的特点,使影子银行的定义更加明确,为研究其风险监管带来便利。

另一方面,将对影子银行风险监管国内外现状进行总结研究,全面揭示影子银行现状。最重要的是,从金融科技这一新的角度出发,构建风险评估体系,从现实可实施角度探讨风险监管措施。

(2)现实意义:基于金融科技这一新时代新信息技术对影子银行数据进行收集和梳理,实时对影子银行数据进行监控,将金融风险最大化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伴随信息化社会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飞速发展,技术已趋近成熟,为影子银行风险监管提供新的解决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影子银行得到监管,金融体系愈发稳定。

1.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外学者们对金融危机追本溯源,认识到金融危机的

爆发与影子银行密不可分,甚至影子银行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发现人们对于影子的研究早已开始:

Diamond(1983)证明了保持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根本是保持银行良好的流动性以及客户的认可,银行脆弱性主要是由于存款者对流动性存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要求,以及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较差。
Epstein(2005)从流动性角度分析了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间的关系,影子银行的一些业务大大提高了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扩大商业银行的融资来源,并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但次贷危机让Iorietal(2006)对影子银行导致的银行风险进行重新思考: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在分散风险同时,隐性地降低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增加了市场系统风险。

FCIC(2010)以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为切入点,认为由于高杠杆性、缺乏政府明确支持、较多依赖短期资金市场的原因,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环境恶化时,其危机极易蔓延到整个银行体系。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虽然当时并没有提出“影子银行”这一概念,但是,学者们对“非正规金融”、“非正式金融”等领域的研究,涵盖了部分影子银行的内容。

现祥(1995,1997)引用世界银行的分析,指出那些为小农户、小生产者和零售商等非法人部门提供贷款的专业放款人,如典当商、商人等,就是我国的非正式金融,他还指出,体制性非正式金融的形式有逃避银行管制的货币资金体外循环、经济活动中的大量现金交易、高利率下的集资、银行向非银行机构转移资金等。

李建军(2008)将“未观测金融”定义为存在于国民核算体系、金融统计监测体系与经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金融组织及活动,以及由此活动产生的货币金融资产价值形态。未观测金融的现实存在形式有民间合会、私募基金、地下钱庄、地下汇兑系统、非法从事金融业务的金融企业等。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非正式金融是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对民营经济、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金融支持作用,成为正规金融的必要补充。虽然早期对影子银行的研究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和范畴,而且其涵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与中国影子银行的范畴也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可以看出,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金融体系中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的部分,这为中国影子银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7年“影子银行”这一概念提出以后,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纵观国内文献,最初的研究对象都是以美国的影子银行为主,此类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学者们认识到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金融创新程度较低,并且缺乏具有风险对冲功能的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因此,并不存在与发达国家相类似的影子银行体系。中国影子银行实质上是承担了一个连接货币市场和存贷款市场的中介,是对传统银行信用扩张渠道的变相替代或补充,并根据中国影子银行的特征界定了中国影子银行的范畴。

国内学者对影子银行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说明,中国影子银行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中国影子银行具有积极的作用,王勇、韩雨晴(2012)、中国人民银行海口支行课题组(2012)等认为影子银行是正规金融渠道的有益补充,缓解了部分行业、企业的融资难的状况,特别是对“三农”问题和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方面具有优势。Herrero、Schwarts、Xia、Xu(2012)

、张坤(2012)认为影子银行能够缓解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调整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并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影子银行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李蔚、苏振天(2012)、杨旭(2012)、王增武(2010)分析了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认为影子银行投融资过程中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使部分投资资金回流入商业银行体系,增加了货币流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实际货币供应量高于央行设定的上限,干扰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定,弱化了宏观调控效果。卢川(2012)从银信合作的角度分析了影子银行通过两个方面规避利率监管,一方面银行在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信托计划降低贷款利率吸引重要客户,另一方面银行出售收益率高于存款利率的理财产品,影响利率政策的实施效果。其次,易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杨旭(2012)认为由于“影子银行”资金的逐利性,当前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企业更热衷于将本应投资于实业的资金用于放贷,以获得高额投资回报导致,导致投资脱离实体经济。

关于对影子银行的作用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信用创造机制的分析上。易宪容(2009)认为影子银行的证券化运作方式会导致信用的无限扩张。周莉萍(2011)认为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对商业银行具有有限替代效应,对货币市场产生外部溢出效应。路振心、冯科(2012)认为影子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通过信用创造能够增加信贷供给,扩大了总的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出现偏离,从而影响货币政策调控。强培铮(2012)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的货币政策传导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风险因素,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金融中介部门的资产,进而影响风险价格,最终影响信贷的质量。学者们认为影子银行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能够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政策。但是,国内学者对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的研究都是基于国外影子银行,缺乏对中国影子银行特殊的信用创造机制的研究。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2.研究的基本内容、目标、拟采用的技术方案措施

2.1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结合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研究国内外现状,确定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了本文的研究价值。随后,分析了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现状,确定了本文研究的方向。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金融科技的定义及其发展,以及金融科技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其次,介绍了影子银行中西方的不同界定,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和提炼出影子银行的特点,确定影子银行的基本概念,以及现在中国影子的现状及规模。

第三部分为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现状及问题。根据对国内外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研究历史及现状,对影子银行国内外现状进行总体描述。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情况,对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及潜在的风险进行描述和探究。

第四部分为影子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通过前一部分对影子银行现状和问题的研究,采用技术方案进行影子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以此对影子银行的风险进行评估。

第五部分是基于金融科技的影子银行风险监管措施。根据第四部分构建的评估模型,对评估出的风险基于金融科技这一新时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影子银行风险进行探究,寻求具有现实意义和可实施性的风险监管方法,力求将影子银行的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第六部分是结论和展望。在总结本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不足,为未来的研究指出可能的方向。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金融科技

2.1.2 影子银行

2.2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

2.2.1 银行理财产品

2.2.2 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

2.2.3 民间借贷

2.3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2.3.1 大数据

2.3.2 区块链

2.3.3 云计算

2.3.4 人工智能

第3章 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现状及问题

3.1 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现状

3.1.1 系统风险

3.1.2 非系统风险

3.2 影子银行风险监管问题

3.2.1 政府角度

3.2.2 非银行金融机构

3.2.3 民众角度

第4章 影子银行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4.1 评价方法确定

4.1.1 结构方程模型基本原理

4.1.2 结构方程模型基本步骤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1 系统性原则

4.2.2 可操作性原则

4.2.3 定量定性原则

4.3 评价指标体系初选

4.4 数据来源与分析

4.4.1 数据来源

4.4.2 数据分析

第5章 基于金融科技的影子银行风险监管措施

5.1 利用区块链管控影子银行信用风险

5.2 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监管影子银行市场风险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2.2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过往文献的分类、梳理、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建议。本文首先对金融科技、影子银行风险及其监管等相关概念的著作、论文、期刊进行了收集、整理,通过相关理论与文献的归纳总结,一方面理清前人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探索本研究的突破点;另一方面探索影子银行可能形成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并作为本研究实证检验的理论依据。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对研究目标同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选用层次分析法作为分析模型,评估影子银行的主要风险排序,从而找到对其进行有效监管的基本思路,利用金融科技这一信息技术手段,探究具有现实性的风险监管措施。与此同时,定性的将影子银行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从这个两个角度研究风险监管措施。



3. 参考文献

4.参考文献

[1] Aboody D,Lehavy R, Trueman B.Limited attention and the earnings announcement returns of past stock market winner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0, 15(2): 317-344.

[2] Amihud Y, Mendelson H, Uno J. Number of shareholders and stock prices: Evidence from Japan[J]. Journal of Finance, 2009, 54(3): 1169-1184.

[3] Antoniou C, Doukas J A, Subrahmanyam A. Cognitive dissonance, sentiment, and momentum[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13, 48(1): 245-275.

[4] Antweiler W, Frank M Z. Does talk matter? Evidence from a broad cross section of stocks[J].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Working Paper, 2004.

[5] Bank M, Larch M, Peter G. Google search volume and its influence on liquidity and returns of German stocks[J].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 2011, 25(3): 239-264.

[6] Baumeister C, Durinck E J, Peersman G. Liquidity, inflation and asset prices in a time-varying framework for the euro area[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8.

[7] Baumeister C, Peersman G. Time-Varying Effects of Oil Supply Shocks on the US Economy[C].Meeting Papers. 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 2012: 1-28.

[8] Baumeister C, Peersman G. The role of time-varying price elasticities in accounting for volatility changes in the crude oil market[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2013, 28(7): 1087-1109.

[9] 郭晔,赵静.存款竞争、影子银行与银行系统风险——基于中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17年第6期,81-94。

[10]胡利琴,陈锐,班若愚.货币政策、影子银行发展与风险承担渠道的非对称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2016(02):154-162

[11]林琳,曹勇,肖寒.中国式影子银行下的金融系统脆弱性[J].经济学(季刊),2016,15(03):1113-1136.

[12]王浡力,李建军. 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风险评估与监管对策[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05):20-25.

[13]马晔.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及监管模式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14]王达. 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运作、影响及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2,(01):35-43.

[15] 李建军,田光宁.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探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1,(08):24-28.

[16]李俊霞刘军.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评估与监管建议[J].经济学动态,2014,(05):26-33.

[17]潘静. 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及其监管的制度构建[J/OL].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5(02):121-125.

[18]王家华,王瑞. 基于 VAR 模型的影子银行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OL]. 经济与管理,2016,30(04):23-28.

[19]于菁. 我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20]宋巍,刘俊奇.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评估——基于 GARCH-VaR 模型的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31(01):90-93 110.

[21]王茜. 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22]廖岷. 全球金融科技监管的现状与未来走向[J]. 新金融,2016,(10):12-16.

[23]王振,曾辉.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4(12):58-67.

[24]孙国峰,贾君怡.中国影子银行界定及其规模测算——基于信用货币创造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5(11):92-110 207.

1.目的及意义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使得人们对于住房市场存在过分高估的积极心里,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又大大的刺激了人们的购房欲望。然而,很多没有固定收入的人无法正常从银行取得住房贷款。这时,一些机构向信用等级不高和没有稳定收入的人贷款,次级抵押贷款产生。随后,住房市场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使得住房贷款者还款压力增大,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使得购房者出手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大批住房贷款人出现违约不能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屋无法变现高价,引发了次贷危机。2008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全球金融体系受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全球经济受到重大影响。自此,影子银行这一新的重要金融概念出现。

影子银行,概括地讲是指作为商业银行的补充,发挥着与商业银行一样的职能却不像商业银行一样受到监管体系的严密监管,游离在监管的灰色地带或者是监管之外。目前,比较普遍的认为影子银行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其中,监管的缺失是主要推手。

2011-2017这7个年底以及2018年8月,由负债核算法推测的银行影子及其创造的货币规模存量如下表:

表1 2011-2018银行影子及其创造的货币量 单位:万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