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城城市道路主干道设计开题报告
2020-04-26 11:53:4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本课题的目的
通过此次毕业设计,使我在学完学校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之后,通过对某县城市道路主干道设计这一环节,集中和专一的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方法,切实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城市道路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串联已经学过的许多学科之间的关系,实现理论和实际的转化,帮助我们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更好的投身社会实际工作当中。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设计基本内容、目标,拟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
1.1设计内容、目标
主要内容:
1.道路选线、定线
2.道路线形设计
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
3.路基工程
路基设计、路基稳定性分析、道路支挡结构设计、路基排水、路基防护与加固设计等
1. 路面工程
路面设计、路面排水设计等
设计参数;道路分类:城市道路主干道,级别Ⅲ级,设计年限:20年,计算车速:30km/h,交通量:3000辆/昼夜
设计技术方案及措施
1道路选线与定
确定道路起点,终点和控制点。在确定两点之间进行加密,由设计要求,控制直线最大最小长度,需满足直线最小距离为180m,最小圆曲线半径70m的规范要求。由已知的起点终点和控制点进行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设计。设计目标是城市主干道设计,因此弯道不可过急,坡度不可太陡。
成果:一张平面图(1#)
2道路线形设计
2.1平面设计
平面线形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组成。
2.1.1直线设计
需要满足直线最小距离不小于设计速度的6倍的规范要求,已知设计速度为30km/h,则直线最小距离为180m。
2.1.2圆曲线设计
#129;半径计算
#8218;设计半径
满足规范要求。
2.1.3缓和曲线设计
#129;线形设计
缓和曲线采用与汽车行驶轨迹一致的曲线形式,采用回旋线进行计算
其中A:回旋线曲率变化速度
#8218;长度设计
缓和曲线长度采用以下计算结果最大值,且为5的倍数
(1)离心加速度变化率
一般控制加速度变化率在0.5至0.6范围
(2)驾驶员操作反应时间t
最短反应时间为3秒
(3)视觉条件
#402;要素计算
缓和曲线切线增值
半径减小值
圆心角减小值
切线总长
曲线总长
④主点桩里程计算
直缓点
缓圆点
曲中点
圆缓点
缓直点
2.1.4视距设计
停车视距
分别为制动距离,空驶距离,安全距离,安全距离取5到10m.停车视距最小值30m,会车视距60m。若有弯道,需要保证视距满足规范要求。
成果:一张平面图(1#),直线统计表(桩里程表示),弯道统计表(桩里程表示)
2.2纵断面设计
2.2.1 由平面线形绘制出纵断面地形图
2.2.2 坡度、坡长设计
按规范控制最大纵坡坡度、最小坡度和最大合成坡度。
按规范控制坡长。
2.2.3 竖曲线设计
#129;竖曲线半径R
对凸型竖曲线,当竖曲线长L小于停车视距S时
h1为驾驶员眼睛离地面高度取1.2m,h2为障碍物离地高度取0,10m
当竖曲线长L大于停车视距S时
对凹型竖曲线,为限制离心加速度a
为确保夜间行车视距
为确保有障碍时视距
且竖曲线长度应满足规范要求
凸曲线半径极限最小值250m,一般最小值400m。凹曲线半径极限最小值250m,一般最小值400m。竖曲线最小长度为25m。
#8218;竖曲线要素计算
切线上任意一点与竖曲线之间的竖向距离为
曲线长
切线长
#402;竖曲线要素应用
竖曲线起点桩里程=变坡点桩号-T
竖曲线终点桩里程=变坡点桩号+T
某桩号在凸曲线上的设计标高=该桩号在切线上的设计标高-h
某桩号在凹曲线上的设计标高=该桩号在切线上的设计标高+h
成果:一张纵断面图(1#),竖曲线统计表(桩里程表示),挖填方统计表
2.3横断面设计
2.3.1 横断面结构组成
城市主干道横断面由行车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隔带(中央分隔带和侧分隔带),人行道和汽车停靠站。也由宽度,超高,路拱,加宽等组成。由设计条件,主干道设计为三幅路,设栅栏分隔上下行机动车,两侧布置栅栏,分隔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2.3.2 几何尺寸
按规范选择行车道宽度,人行道宽度。
2.3.3 加宽设计
采用按比例加宽方法进行加宽计算,当平曲线半径小于250m时,加宽值过小可不予计算,当平曲线半径大于250米时,加宽最大值为
且内侧车道加宽值应大于外侧车道加宽值。对设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缓和段可采用与缓和曲线段一样的长度。
2.3.4 坡度设计
路拱坡度设计,考虑排水,道路纵坡车道宽度与车速,坡度设计为1.5%。
超高坡度设计,按规范控制最大超高坡度,对超高缓和段设计,采用绕路面内边缘线旋转方式进行计算。
2.3.5加高设计
外侧抬高值
超高缓和段长度
超高渐变率一般取0.5至0.6
成果:40至50张横断面图,加宽统计表(桩里程表示)
2.4 土石方计算及调配
2.4.1 土石方计算
采用积距法进行面积计算
对挖方填方面积相差不大时采用平均断面法进行体积计算
对挖方填方面积相差较大时,按棱台体积公式计算
2.4.2 调运
先横后纵,合理移用,最好在一个桩号里调运。根据情况布置取土坑和弃土坑。采用表格调配法进行调配
成果:土石方调运表
3路基设计
3.1路基横断面形式
横断面新式取决于地形,纵坡设计。可以选择填方路基,挖方路基,半填半挖路基,不填不挖路基。
3.2 路基宽度设计
行车道宽度与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宽度之和
3.3路基高度设计
根据平面图和纵断面确定路基高度。
3.4边坡坡度设计
#129;路堤边坡坡度设计
基底情况良好时,边坡高度不超过20m时,根据规范要求,取用合适坡度
当边坡高度超过20m时,宜采用阶梯型边坡,并根据规范要求进行稳定性设计
#8218;路堑边坡坡度设计
根据规范要求,选取合适坡度
3.5路基填料选择设计
根据挖填方统计表进行填料,数量不够时在适宜地区借方。
3.6路基稳定性分析
对于坡高小于12m的路基,根据路基土的类型,确定边坡坡度及排水措施和防护措施,以确保路基稳定,无需进行专门稳定性分析。
对于坡高大于12m的砂砾石路堤或坡高大于20m的岩质、土质路堤,需要进行稳定性分析。
#129;当路堤填料为砂砾石或岩石
采用直线滑动面法滑动面为通过坡脚或变坡点的平面。计算不同的滑动面(四等分)上的安全系数,做曲线,得到最危险滑动面。
根据规范要求,大于等于1.25时,路基稳定。
#8218;当路堤填料为细粒土
滑动面为圆弧面,采用条分法进行计算。计算各土条力系对圆弧圆心的抗滑力矩和滑动力矩,有
#402;对于陡坡路堤,采用剩余下推力法进行稳定性分析
直线滑动面
折线滑动面
当En大于零时,路堤失稳
3.7支挡结构设计
根据地质地况,设置重力式挡墙或抗滑桩。
重力式挡墙
#129;材料选用
采用混凝土材料砌筑
#8218;结构设计
采用直立式结构,根据规范控制墙背坡度、顶宽、底宽和墙底构造尺寸。
#402;计算土压力与下推力
采用库伦土压力理论进行计算
库伦主动土压力
库伦被动土压力
④验算稳定性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抗滑动稳定性验算
承载力验算
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地基承载力应满足
墙身强度验算
材料强度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要求
成果:地基横断面图,地基高度统计表,滑坡剖面图,支挡结构构造图
4 路面设计
4.1结构层设计
设置面层、基层和垫层。面层选择热拌沥青碎石,沥青层厚度2到4cm。基层选择水泥稳定土。垫层选择粗粒土,宽度选择为路基同宽。根据地区土的性质和潮湿程度,选择相应厚度。
4.2 参数计算
采用多层弹性理论为基础,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进行计算,利用等效法计算各类参数。
双圆荷载下,路面弯沉值Ls为
路面内正应力
#129;计算标准轴载
标准轴载100kn,轮胎接地压强0.70Mpa,单轮传压当量圆直径21.3mm,两轮中心径1.5d。
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及沥青层底层拉应力验算时,轴载大于25KN.时当量轴次为
当进行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对大于50KN轴载,当量轴次为
累计当量轴次
t为设计年限,为车道系数,有分隔双车道取值为0.5。
#8218;计算土基回弹模量
采取查表法,确定临界高度,拟定土的平均稠度。
#402;路面设计弯沉值
路面设计弯沉值
公路等级系数Ac为1.2,,面层类型系数As为1.1,基层类型系数Ab为1.0或1.6,取决于基层性质。
④容许弯拉应力值
容许弯拉应力
其中
对于Ag:细粒式、中粒式为1.0,粗粒式为1.1。
4.3 结构厚度计算
路面弯沉值为
弯沉综合修正系数
理论弯沉系数
。
计算时将3层结构等效为2层,再等效为1层进行计算,由等效法计算弯沉值得到某一结构层厚度.
4.4 验算
应满足弯沉设计指标
拉应力验算指标
成果:横断面图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进度安排
1.查阅不少于15篇的相关资料,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3篇,完成英文文
献翻译,编写研究大纲和开题报告(第1至2周)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参考文献
[1]xiaoyuanwang,jianqiangwang,zhenxueliu,yaqiliu and jinghengwang,“study on reverse reconstruction method of vehicle group situation in urban road network based on driver-vehicle feature evolution”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volume 2017, article id 1615691, 14 pages
[2]chang-jiangzheng,ruihe,xiawan,andchenwang,“the study on in-city capacity affected by pedestrian crossing”,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volume 2016, article id 5271904, 8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