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分析文献综述

 2020-04-14 16:00:11  

1.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金融风险管理最为普遍的一种应用形式;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运作、金融风险管理的现实应用等问题。

行为金融学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将传统金融学以有限理性为基础进行延伸的新理论框架。商业银行日常经营、运行及决策均离不开人的作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亦是如此。因此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行为金融学主要应用于解释股票市场异常现象、投资者行为研究和企业管理者行为研究等方面,而对于金融中介乃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应用尚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较为充分,但均基于风险管理人员作为理性人,能够合理应用理论管理风险的假设。

在行为金融学方面,Herbert Simon(1955/1956)提出了有界理性,认为人们在决策中并不严格追求最优化的结果,而是使用快速、节省的方法,近似优化地做出决策,并且当发现可以使自己满意的方案后,就会停止搜索其他的方案。人类的生理、心理能力都是有限的,环境却是复杂多变的,而人的注意力不足常常约束着决策行为,因此人的理性是有界的。有界理性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乃至行为经济学的最基本理论。

在风险管理方面, J. P. Morgan(1994)提出了使用 Va R 作为市场风险的衡量指标(Risk Metrics 模型),明确了风险价值是在一定的置信度下和一定的目标时期间内,预期的最大可能损失。相比于传统市场风险衡量指标而言,Va R 兼具直观、可比较和事前衡量等优点的计量指标。

随着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行为金融学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结合。国内文献主要从行为金融学论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如费伦苏(2009)从行为金融理论角度对人员因素诱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了解释;蒲堯(2018)将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针对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廖银屏(2018)同样将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行为金融学理论弥补了传统金融学对个体行为研究的不足。

国外文献已经开始利用行为金融学原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一些创新性的研究,例如Michael Goedde-Menke、Thomas Langer 和 Andreas Pfingsten(2013)分析了存款者行为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他们使用自行收集的数据,分别研究了 08 年金融危机前、中、后时期的不同情况。

简言之,将行为金融学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结合的研究文献总量偏少,在行为金融学视角下分析探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