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材料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正文

PbS修饰MoO3纳米带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文献综述

 2021-02-25 13:11:45  

1.目的及意义

气体传感器是能感知环境中某种气体及其浓度的一种装置或器件,它能将与气体种类和浓度有关的信息转换成电信号,从而达到检测、监控、分析、报警的目的。早期对各种气体的检测手段主要有电化学法和光学法,其检测速度慢、设备复杂、使用不便。随着各种气体灾害的危害性增加,需要对各种易燃、易爆、有毒性气体进行及时检测,近年,电阻式气体传感器凭借其灵敏性高、便携性和响应时间短等越来越受到重视。电阻式气体传感器主要利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或者陶瓷材料,在一定温度下,电导率随着环境气体成份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造的。由于电阻式气体传感器拥有检测速度快和灵敏性好等优势,因此其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阻式气体传感器气敏材料例如ZnO、TiO2、SnO2 都具有耐热性、耐蚀性等优点,但是也有气体选择性差等缺点。因此,研究者们将目光投向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上。

作为过渡金属氧化物的MoO3有三种晶相:正交相、单斜相、六方相,其中正交相为室温下的热稳定相,单斜相和六方相为介稳相。从构成上看,三种相都由畸变的[MoO6]八面体构成,八面体的中心是Mo原子,6个顶点皆为O原子。 正交相的[MoO6]八面体在[100]方向上共角相连,链与链之间沿[001]方向共边相连,形成亚层结构,最后这些层之间再通过范德华力结合成多层结构的MoO3。这种独特的层状结构能够容纳较多缺陷,形成活性位点,有助于气体分子的吸附与反应,在气体传感器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过去的几年里,研究人员利用真空蒸镀、气相沉积、溶胶—凝胶、溅射等多种方法制备了MoO3纳米材料来研究其气敏性[16]。MoO3纳米材料在高温下对NH3、TMA、CH3CH2OH等均表现出一定的气敏性。

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MoO3气敏材料工作温度较高,阻碍其进一步应用与发展,因此需要进行材料改性。常用的改性手段有掺杂,负载以及形貌、尺寸调控等。掺杂主要是通过提高不同类型活性位点来提高选择性;形貌、尺寸调控主要是调节粒子尺寸来改善灵敏度;负载主要是在微粒表面呈连续状或点状沉积第二相,第二相物质既可以提高微粒表面的活性,又可以促进气体分子分解,以提高气敏性能。相较于前两种,气敏材料的负载拥有提高微粒表面活性的优势,本研究拟采用负载的方法,以期改善MoO3的气敏性能。

PbS近年来被应用于气体传感器领域,尤其是PbS材料对于NH3和NO2等具有十分优异的检测性能。Karami 利用化学沉淀法制备出PbS纳米线,实验结果表明PbS纳米线对NH3表现出高灵敏度以及较短的响应时间。Kaci[15] 利用化学浴沉积法制备出PbS纳米级薄膜,其对NO2气体有显著快速稳定的响应。Fu 制作以PbS为基材料的气体传感器并进行气体感测特性测试,工作电压为5 V的条件下,传感器在室温下对NH3和NO2都有很好的响应,对其他气体则没有响应。在50 ℃,工作电压为5 V的条件下,PbS传感器对NO2的响应幅度为266.4,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约为54 s和43 s;在80 ℃,PbS传感器对NH3的响应幅度为301,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约为46 s和67 s。

鉴于MoO3纳米带以及PbS纳米材料对NH3等气体都有快速、稳定的响应,与MoO3构成协同作用。PbS是p型半导体,MoO3是n型半导体,且两者具有相似晶体结构、相近原子间距和热膨胀系数,形成p-n异质结,以增加电子与空穴复合率,增加材料的表面活性位点,提高气体吸附量、增强对目标气体的检测能力、降低工作温度,这很好地弥补了MoO3工作温度高的缺点。因此,本研究拟制备PbS纳米颗粒修饰MoO3纳米带,组装气敏元件并测试其对NH3等气体的气敏性能。研究工艺参数对产品物相、形貌及最终性能的影响,探究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对气敏材料的认识,降低工作温度、提高对低浓度气体的探测能力,从而为MoO3气敏材料的应用、发展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2.1 基本内容:

(1)PbS/MoO3气敏材料的制备研究

采用水热法制备PbS/MoO3气敏材料,研究反应时间、反应液浓度等制备工艺参数的改变对产物的的形貌、结构和性能影响。

(2)气敏元件组装与气敏机理测试

将PbS/MoO3气敏材料组装成旁热式气敏元件,并测试其气敏性能并尝试探究其气敏机理。

2.2 目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