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文学教育类 > 教育技术学 > 正文

网络课程关键知识点提示方式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2020-05-02 17:59:15  

1.目的及意义

信息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也就是认知视觉化-用图书或者视频的方式接受各种渠道的信息。这种变化在教育领域中也在发生,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学习,人们越来越习惯从视频或者其他手段获取有用信息。随着教育中信息与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广泛,教师们开始依赖于视频教学。

一开始万维网的发明,Graziadei通过电子邮件给学生们发送学习材料、Pennsylvania大学的James J.O’Donnell通过短视频进行教学,吸引了全世界各地500名左右的学生的参与。CALCampus创建了它的第一个在线课程 ,CLACampus的教师们在他们的课程网站上上传用网络摄像头录制的视频。

直到OCW计划被MIT的实施,开始发布所有课程资源到互联网上,供所有浏览该网的学习者学习观看。其以下三个阶段是它的发展经历:在线资源课程为主是第一阶段、基于视频的在线课程为主是第二个阶段、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主是第三阶段。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从MOOCs诞生时就被所吸引,最大的MOOC运营商之一的Coursera,在运行的第一年就吸引了来自全世界二百多个城市的学习者,学习者的数量就接近了300万。在之后的一年上线了600门在线课程并吸引700万的学习者。近年来,随着开放课程的快速发展。微课程和微视频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Flipped Classromm、Khan Academy等新的思想的引入,需要对教学媒体的依赖,尤其是教学视频媒体,因此对教学视频的有效性进行短期的实验研究以及长期的观察与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视频经历了从教育电视、电视教材、精品视频课、大规模开放课程等阶段。其制作理论和形式都有了很大变化。如何设计教学视频,如何有效的运用教学视频是焦点问题。学习效果的研究是建立优质的教学视频资源的关键。对于当代促进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关键。

1.2研究意义

知识点的提醒方式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的影响,什么类型的知识点提醒方式会更好,更容易让学习者接受信息。在本文研究中比较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学知识点的提示方式。有利于教师录制视频时当做参考。有利于提高教学视频质量的提高。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国的研究者发现首先,学习者的表现表明,那些受到关注的人未能优化他们的概念性理解,并没有比那些没有受到关注的学习者表现得更好。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Crooks等人,2012;de Koning et al., 2011a;Kriz amp;赫加蒂,2007;林amp;阿特金森,2011;莫雷诺,2007)。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仅仅提供关注可能只会直接引起学习者对基本要素的关注,而不保证学习者构建准确的心理表征和增强的概念理解(de Koning et al., 2009;竖琴amp;梅耶,1998;Kriz amp;赫加蒂,2007)。其次,提供语言文字可能足以让学习者构建心理意象,并增加了视觉表征的冗余性。当语言和视觉表现呈现相同的信息时,学习者应用认知资源来处理视觉和语言信息,并将剩余的资源留给有用的信息处理。然后,提出的信息可能是多余的(Hegarty et al., 2003;Imhof et al .,2013)。

其次,那些接受动态对比的人(例如:,ASG没有明显优于那些接受视觉对比提示的人。SBSAG)。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Hegarty et al., 2003;Tversky, Morrison, amp; Betrancourt, 2002),动画在促进学习效率方面并不优于静态图。可能学习者更多关注的是显著的动态。第二个可能的解释是,动画的短暂性造成了干扰(例如,Hegarty等人,2003)。学习者必须在文本和动画之间来回切换,这可能导致他们错过一些信息。

在所有四种情况下,高视觉效果者的表现都优于低视觉效果者,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总体评分和整体认知负荷方面,实验处理与视觉风格之间没有交互作用,这意味着高、低视觉化者也同样受益,并经历了注意力的相似认知负荷。进一步检查每一个子类别的学习者的表现,结果显示使用动画的视觉表现对于高视觉效果的人来说是多余的,但可能对低视觉效果的人有所补偿。由于高视觉化者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构建精神动画,因此动态对比线索很可能是多余的,并会造成干扰。然而,提供外部表征的动态对比线索帮助低视觉化者建立心智模型(Hoffler, 2010),发展更大的概念性理解,并表现得更好(Hoffler amp; Leutner, 2011;Hoffler,2010;梅耶,2009)。这些发现与Hegarty et al.(2003)和Imhof et al.(201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实验治疗中没有交互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