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文学教育类 > 教育技术学 > 正文

对分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7:22:37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2014年,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基于课堂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和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简称“PAD Class”)。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将一半课堂时间用于教师的知识讲授,一半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的讨论式学习。它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符合新课程改革发展理念。因此一经推广,便受到广泛认可,被誉为当前唯一具有中国原创性质的本土化的新兴课堂教学模式。但该课程推广层面目前主要以大学为主,在中小学课堂中应用不多。

其实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相似之处,众多的心理学家和学者的研究指出: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已经具备了抽象概括性,逐渐地形成辩证思维。但是这种高级思维发展阶段,高中阶段不能完全成熟,会延伸到大学阶段乃至更长。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具体体现在他们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客观世界有了自己的观点。当然,高中生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教师应该积极引导。与传统教学而言,讨论相对讲授更能很好引导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对分课堂在本堂课讨论上堂课的内容,学生利用两堂课之间的时间完成任务,自主学习,内化吸收,带着自己的观点在本堂课进行讨论,互相分享,探究本源。既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使他们更加细化地消化吸收了新知识。

因此本次毕业设计旨在针对具体历史教学内容设计和应用对分课堂,与不使用对分课堂教学的普通班进行对比实验,收集相关实验数据,研究应用策略。

1.2研究意义

通过阅读现有文献,联系具体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设计并应用一个实验,收集数据,探讨对分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可以为在中学推广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重要的实际教学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对分课堂是具有中国原创性质的本土化的新兴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国外学者对于这种模式了解不多,研究文献较少。

我国对于对分课堂的研究始于2014年左右,2015年相较2014年文献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到2016年文献数量明显达到了激增的势态。但我国对分课堂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探索阶段,且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大学课堂,少数对象是初中课堂,研究高中课堂的更少,而从课程设计角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更是寥寥无几。安晓丽发表的《关于“对分课堂”是否适合高中课堂的几点思考》认为对分课堂是针对高校教学提出的,但对高中教学也是可借鉴的,并从四点加以论证:1、教学中存在相似的问题:网络带来的注意力不集中;2、相似的心理特征:辩证思维的形成;3、丰富的教材版本:一标多本;4、新课改提供的合适环境:“一考定终生”的传统已经动摇。葛旭发表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探研》则是简单梳理了一堂当堂对分的初中英语课应该分为三个阶段:课堂前半段时间,科学进行知识讲授;课堂后半段时间,引导学生讨论学习;课堂结尾阶段,科学实施总结与评价。赵婉莉和张学新发表的《对分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本土新型教学模式》阐述了通过对分课堂的教学流程三个阶段(讲授,内化和吸收,讨论),有效促使学生实现了深度学习。熊小菊、廖春贵、熊开宏、胡宝清四人发表的《对分课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选取南宁市第二十八中学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为研究对象的班级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他班级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所有研究班级参与期中、期末两次教学 评价,实验所得到的应用效果经过分析处理,获得四个观点: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优化学生学习状态;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4、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