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教育技术学 > 正文

微课教学教师肢体语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毕业论文

 2020-04-10 16:44:03  

摘 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微课在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微课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学习者注意力难集中、学习效果差等问题的出现让人们对微课教学的效果产生了质疑。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将目光聚焦到了微课中教师肢体语言的研究上。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于微课中教师手势等动作对注意力的引导作用给予了肯定,但微课中教师肢体语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未有定论。研究以教师的肢体语言为自变量,学习效果为因变量,采用实验研究法分组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讲解陈述性知识的微课中,教师肢体语言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认知负荷无显著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并据此对未来微课的设计制作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微课教学;肢体语言;社会线索;学习效果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micro-course teaching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eaching. However, i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urriculum teaching, the difficulty of concentration of the learners and the poor learning effect have caused people to ques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icro-teaching.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teacher's body language in micro lessons. Different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affirmed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gestures and other movements in the micro-course. However, the effect of the teacher's body language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in the micro-course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The study used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body language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the learning effect as a dependent variable, and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experimental inquiry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micro-teaching of declarative knowledge, teacher's body language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cognitive load. Final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gives suggestions on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the future micro lessons.

Key Words:Micro-course teaching; body language; social cues; learning effe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3

1.4.1 研究方法 3

1.4.2 论文框架 3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4

2.1 概念界定 4

2.1.1 微课教学 4

2.1.2 肢体语言 5

2.2 相关理论基础 6

2.2.1 社会线索理论 6

2.2.2 认知负荷理论 7

第3章 研究设计 8

3.1 研究变量分析 8

3.2 实验前准备 8

3.2.1 材料设计 8

3.2.2 被试准备 9

3.2.3 研究工具 9

3.3 实验流程 10

第4章 数据分析 11

4.1 被试基本信息分析 11

4.1.1 基本情况 11

4.1.2 先验知识水平 11

4.1.3 被试学习风格 12

4.2 学习效果分析 13

4.3 认知负荷分析 17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21

5.1 结论与建议 21

5.2 创新与不足 21

5.3 研究展望 22

参考文献 23

附录 24

附录A 24

附录B 25

致谢 26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微课这一新兴的视听教学资源日益流行。因微课能以新颖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且其短平快的特点迎合了信息时代下学习者学习的偏好,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观看微课视频进行学习,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选择微课教学。然而,在度过初步接触微课的蜜月期后,微课教学逐渐暴露出了一些明显的缺陷。有研究者发现微课教学对学习者的工作记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微课只能暂时地呈现教学信息,所以许多学习者在观看完微课视频后往往会感觉没有收获、学习效果差,尤其是在工作记忆上处于弱势的老年人和儿童。

幸运的是,有研究者发现在微课中添加社会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社会线索的添加能帮助学习者更快地锁定重要的学习信息,降低认知负荷。微课中常用的社会线索有两种:一是非人类线索,常指添加的引导线、箭头等;另一种则是教师肢体语言线索,常表现为视线和手势。目前,非人类线索对微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已经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验证,而在教师肢体语言线索对微课教学效果的影响上,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研究表明,在有教师出镜的微课中,学习者可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观察教师的脸,教师肢体语言线索的添加可能会更加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加重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而另有研究者认为肢体语言线索(视线、手势)的添加会很好地引导学习者于人脸和教学内容之间分配注意力[3],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综上,关于教师肢体语言对微课教学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未有定论,而且亟待研究。

1.2 研究意义

研究意义主要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层面:

(1)研究表明,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出镜时会吸引学习者的一部分注意力,而教师肢体语言又对引导学习者注意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综合起来考虑微课中教师肢体语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没有定论。研究如果能通过实证探究出微课教学中教师肢体语言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将在理论层面上对微课教学的内涵有一个更深刻的补充,为微课教学更好地发挥其优势提供有利的证据。

(2)通过探究微课教学教师肢体语言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为日后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建议,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微课教学的质量,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体验的目的。另一方面,研究还能从学生认知负荷水平出发,研究不同情境下学生认知负荷的变化。这可以为未来的微课设计人员与制作人员提供参考,让他们开发出认知负荷水平更低的微课。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已有人开始关注微课教学中教师的肢体语言的研究。2015年,国外学者Kim Ouwehand等人通过研究得出得出当学习视频时,模型的脸吸引了大量的学习者的注意力,并表明提供线索,特别是手势,似乎有效地重新引导学习者的注意力从模型到模型所指的任务区域[1]。然而,在研究中,他们的主要关注点是视线和手势线索对学习者的视觉注意力的分配的影响,而并没有能根据数据得出教师肢体语言对学习者学习效果存在的影响,但他们的这项研究以及之前进行的对老年人视频学习中教师姿势的研究,都对手势等肢体语言在分配注意力及减轻工作记忆负担上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肯定,也为本研究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而Tzourio-Mazoyer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在有教师出镜的微课中,学习者可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观察教师的脸[2]。这可能造成注意力的分散,对学习效果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国外对于微课教学中教师肢体语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未有定论。

在国内,有关微课中教师形象的研究很多,但具体关注到教师肢体语言的并不多。2014年,学者杨九民研究了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姿势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在其实验的保持测验中有姿势组和无姿势组学习效果无显著差异,仅在迁移测验中两组的学习效果才表现出较显著的差异。此外,国内学者皮忠玲通过眼动实验发现教学视频中的社会线索对学习者的视觉注意与学习效果均产生重要影响[3];随后,她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探索了微课教学中教师指点手势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然而,在该实验中只针对Photoshop中曲线的使用这一程序性知识讲解中教师肢体语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而并没有关注到其它知识类型和其它学科的知识。因此在其基础上,本研究将以俄罗斯历史这一历史范畴的知识为题展开实验,研究教师肢体语言在陈述性知识讲解中的影响,以对教师肢体语言对微课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补充。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在中国知网以及其他期刊数据库中查找有关微课教学中教师肢体语言的学术论文和书籍,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与整合,找出契合本研究的相关理论以及可借鉴的教学模式,完成相关理论的综述。

(2)实验研究法

选取三组学习能力相近、知识水平相似的学生,在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调查后选取他们都不太了解的内容制作三个微课。微课的教学内容保持一致,不同点是一个微课中有教师肢体语言,一个无肢体语言,而另一个微课中无教师。组织三组学生分别观看这三个微课,通过实验前后进行的前后测分析,对比得出微课教学教师肢体语言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

1.4.2 论文框架

本论文内容的框架结构如下:绪论、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研究设计、数据分析、总结与展望、参考文献和致谢构成:

第一章 绪论。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后续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对本研究涉及的一些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社会线索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对研究中的各个变量进行分析并介绍了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验的具体流程。

第四章 数据分析。介绍了对于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的分析以及分析得出的一些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在进行研究之前,首先要对本研究涉及的一些概念进行界定,以明确研究的具体内容;而后要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以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1 概念界定

在本研究中,涉及到微课教学和肢体语言两个关键概念。为更清楚地介绍这两个概念在本研究中的具体所指,下面将对它们分别进行界定。

2.1.1 微课教学

提到微课,很多人会同翻转课堂和慕课这两个概念相混淆。事实上,三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并不能划上等号。

翻转课堂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林地高中的两位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提出的,但是早期一直鲜为人知。直到2011年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在TED上发表了演讲《用视频再造教育》,翻转课堂这个概念才受到了全球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翻转课堂实际上是一种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课前使用教师提供的的微课等学习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课上通过教师答疑等活动完成知识的内化。微课在这里只是作为学生课前学习的视频资源,它的作用就是代替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习中完成知识传授过程。

慕课(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慕课起源于早期的美国名校视频公开课,但发展到今天,学习者已经可以在慕课平台上实现课程教学的全程参与。慕课早已不仅仅是放在网络上的视频资源,而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它不仅包括教学视频资源,还包括基于平台的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等教学活动,而这是微课所不具备的。

目前关于微课概念的界定并未有定论,国内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见解。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它内容短小,但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明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方式,以学习和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4]。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以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为目的,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但完整的教学活动[5]。就目前国内微课的发展和使用现状来看,笔者更倾向于焦恩利教授的看法,即认为微课还是一种内容短小的视频教学资源,而并没有达到像微课程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的程度。

我们要谈论的微课教学,就是使用微课这种微视频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学者苏小兵等人认为微课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1)独立学习,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偏好,自定步调地独立学习微课,然后完成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学或向教师请教来解决遇到的疑惑。这种形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均可采用;(2)协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方式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3)集体学习,由于受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完成的,或者是需要在课堂上重复演示、讲解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观看微课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就目前微课的使用情况来看,集体学习是众多初步接触微课概念的教师喜欢采用的微课教学模式。在本实验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所选用的微课教学模式为集体学习式。

2.1.2 肢体语言

说到微课中教师的肢体语言,首先要讨论教师在微课中的呈现方式。杨九民等人通过研究归纳出微视频中教师的呈现形式有三种:教师融合式、教师嵌入式和教学实录式[6]

教师融合式视频中,教师大多以半身像呈现,且教师形象与PPT背景融合在一起;教师嵌入式视频中,教师背景与PPT的背景不同,教师角色多以小窗口的形式嵌入在视频画面中;教学实录式视频中,教师站在显示屏旁进行讲授或者来回走动地进行讲授。这种形式在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中应用最为普遍,国内早期的视频课程也多以这种形式呈现,

为更好地研究教师肢体语言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本实验选择了教师出镜面积相对较大的教师融合式微课。

在教师融合式微课中,教师通常能使用更多的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来代替语言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地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在内,而狭义的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传达的意义。

在本研究中,我们认为肢体语言是教师在微课讲授中所采取的有助于教学的身体语言,其中包含视线和面部表情,也包括手势等身体动作,但是不包括一些对教学无意义的动作。在制作的微课视频中,重点设计了12个引导性的肢体动作,这些动作主要表现为提示手势和视线引导这两种形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社会线索理论

社会线索是指他人的行为所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可参与到心理加工过程中,对人们的知觉和行为产生影响。社会线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非口头的, 可以是正面的,可以是负面的。维基百科中将社会线索分为:面部表情、声音、肢体语言、身体姿势、手势以及距离。社会线索在社会互动中提供个人、团体或互动的信息,它对社会互动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减少歧义。

面部表情是我们通过在脸上移动面部肌肉而发出的信号。面部表情通常表示一种情绪状态,每一种情绪状态或精神状态都有一种特定的面部表情,其中许多都在世界各地普遍使用。除传达情绪外,它还能够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情况。除了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是我们使用的主要非言语社交线索。手势是一个人为了进一步传达信息而用手做的特定动作。某些手势,如指的手势,可以帮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发生的重要事情上。使用手势不仅能帮助说话的人更好地表达他们所说的话,而且还能帮助听他说话的人更好地理解他所说的话。

在之前关于社会线索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周吉帆指出社会线索是他人的行为传递的信息[7];龙新宇认为社会线索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互,也包括被赋予了一定社会意义的物理线索[8];莫书亮在研究中发现:社会交往中,人们眼睛的注视方向,头部、身体朝向,手势指向等都是我们理解他人意图,建立联合注意的重要非言语社会线索[9],它们能传递人当前的注意中心及注意所指向的对象

总的来说,社会线索即他人行为所传递的线索及被赋予一定社会意义的物理线索,社会线索会对社会互动产生影响,不同的社会线索对人的认知等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可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社会线索,以实现对目标对象的引导,达到相应的效果与目的。

在本研究中,肢体语言被认为是在微课教学中设置的社会线索,被期望达到引导学习者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因此社会线索理论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支撑。

2.2.2 认知负荷理论

早在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Miller就对脑力负荷和心理负荷进行了研究。基于他的研究成果,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于1988年首次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由此世界各地研究者都开始了对认知负荷理论的研究。

认知,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认知结构。认知负荷理论假设人的认知结构是由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工作记忆是短时的记忆,它的容量有限,但它是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长时记忆是贮存信息场所,它的容量被认为近乎无限,对信息的记录具有永久性。

人在进行认知活动时,首先会将获取的信息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加工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工作记忆系统会根据信息的使用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将相关的多种信息整合成一个名为图式的结构,并贮存于长时记忆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从事的认知任务较为复杂,需要在工作记忆中同时加工多个信息元素,可能会使得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出现超负荷,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加工,而这就是我们在学习某些难度较高的知识时会感到理解和记忆困难的原因。这时,如果能降低每个信息单元所占用的认知资源,那么就可能使得工作记忆释放出足够的容量来完成复杂任务的认知加工。

您需要先支付 5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