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的MOOCs论坛的交互行为分析文献综述
2021-04-04 21:46:31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以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多媒体为载体的第三代远程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在线教育之中。在线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极大程度地实现了学习资源共享,也为学习者的社会互动提供了丰富的工具以及平台。从已有的研究实践中看,学习者的使用交互工具所产生的互动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研究分析影响学生交互行为的因素,以及探究交互行为与学习质量的关系并设计合理的有效的在线交互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行为有助于学习者个人知识网络的形成和学习资源的传播,个人知识网络的形成又促进了社会网络的形成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自MOOC概念提出以后,MOOC获得飞速的发展,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特别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交流互动的不足以及学习者持续性学习问题。其中交互问题一直是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MOOC作为现代在线教育的潮流使得研究MOOC课程中学生的交互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有助于了解MOOC课程学习中交流互动不足的原因,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进而改进学习质量,为在线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借鉴。
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2.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就已经开始研究“交互”的问题。在1997年Sims就提出了“交互式学习过程支持方法是一门正在形成的新技术”。国外对于在线教育中学习者的交互行为分析研究大多是关于同步和异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除此以外,关于交互的基本原理,交互模型分析,交互系统的建立,交互水平的划分等研究内容也多有涉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C.Candace Chou对同步与异步交互的比较分析,Gunawardena在Henri,F的内容分析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社会只是建构交互分析模型。
近来,国外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来分析在线教育中学习者交互行为以及交互关系的研究。典型的有Palonen和Hakkarainen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分析学生在CSILE网络协作平台上进行协作学习时的交流过程,通过测量这个社会网络的密度、中心度、中心势,分析出网络协作平台中学生的社会网络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网络协作学习的状况与性别、成绩之间的关系。de Laat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荷兰警察组织中的一个小组进行了研究,通过测量网络的密度、网络中成员的中心度、关联度等来研究组织内网络化技能特征以及网络中的成员是如何共享和构建知识的。McDonald等人利用个体网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互联网上的一个研究实践共同体的研讨小组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个人关系的亲近与知识交流之间的关系以及群体的参与是如何促进成员们相互接近,促进学习的。
1.2.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对于交互研究从1994年开始,对于交互的研究内容经历了“交互与媒体”“交互技术的运用”“交互理论”“交互模型”的转变。最近几年研究者将关注点放在了交互理论的研究上。辛娜敏等对交互派别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认为远程教育领域对交互的讨论存在“肯定互动(交互)”和“否定互动(交互)”的派别之争。2015年陈丽与王志军等人研究了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交互理论模型,提出以媒体为基础,将教学交互划分为: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
近年来,国内也陆续有人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进行教育研究,但研究的数量不多。梁云真,赵呈领等人以网络学习空间中的交互为研究对象,采集学习者在线交互时产生的系统日志、帖子内容等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探究了交互行为模式及规律。戴心来,王丽红等人通过基于 Moodle 平台的一门大学网络课程,以学习分析工具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网络论坛讨论区中的交互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核心参与者、积极参与者、消极参与者和边缘者等四种学习者类型。
{title}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2.1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