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国际教育 > 正文

基于马林诺夫斯基语境理论的汉英网络语言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6:17:08  

1.目的及意义

“网络语言”最初指计算机之间的协议用语,西方学者后又将网其定义为“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语言传播”,专指不同于日常语的、新的媒体语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激发了网络语言的活跃,推动了网络语言研究的进展。

(一)研究现状

自20世纪起,国内外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逐步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的研究:

  1. 网络语言的媒体传播属性的研究。社会学家莎拉· 希尔茨和电脑科学家穆雷· 图罗夫于 1978 年出版《网络国家:基于计算机的人类传播》,最早关注到网络语言的媒体传播属性问题,对当时才刚刚起步的互联网进行了大量技术分析和政策研究。这是上世纪末网络语言传播研究的重要著作。

  2. 网络语言的语言学视域研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情报科学与语言学教授苏珊· 赫林最早采用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语言,奠定了语言学在网络传播研究中的学科优势地位。她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提出了网络语言对现实的建构与反作用等问题,形成了语言学关于网络传播研究的早期成果。同时,她在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性别、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呈现出广阔视野和人文关怀。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则凭借在《剑桥百科全书》语料库当主编的丰富经验,博采众长,广泛借鉴了包括苏珊· 赫林在内的诸多早期网络语言研究之精华,于 2001 年著书《语言与因特网》。该书一开始就从电子邮件和聊天组等不同的传播语境切入,进而分析网络语言规则的特性与共性。作者克里斯特尔提醒读者:口语和书面不尽相同,在聊天组语言中也存在同步与非同步的差别,研究者们必须注意到网络语言规则也有其独特性,也即网络语言的传播应当顺势而为、顺应规则进行传播。总之,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以苏珊· 赫林和戴维· 克里斯特尔为代表的语言学界热情拥抱了互联网。其后十多年,网络的语言学研究与网络的发展始终保持同步。

    国内学者的研究:

  1. 网络语言词典的编纂。网络词语搜集与词典编纂是国内学者的研究课题之一,主要有《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于根元主编,2012),《新华网络语言词典》(汪磊主编,2012)等,搜集并解释了三千余条网络词语及符号的意义。

  2. 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研究。网络语言作为传播范围广、影响大的语言现象,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解决策略也是学者关注的问题,如网语言络暴力问题研究,《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研究》(柳思思,2018),作者分析总结欧盟在治理网络暴力相关经验,对我国网络语言暴力问题进行研究。 《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控制研究——兼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王炎龙,2009)探讨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问题。

  3. 网络语言的语言要素分析。学者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展开研究,对网络语言的语音形式、词汇、语法特征、文字应用、常见修辞现象、语体特征等进行了研究。运用语言和社会的共变理论、语言的动态发展理论、模因论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网络语言研究》(张颖炜,2015)、《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张云辉,2010)、《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张玉玲,2014)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