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国际教育 > 正文

尔容历史小说论毕业论文

 2020-02-19 16:50:28  

摘 要

尔容,是湖北省的一名青年女子作家。处于创作上升期的尔容出版了许多作品,有爱情小说《爱情斑马线》;揭露社会黑暗面的小说《如影相随》;散文集《那一点点心动》、《景秀华年》等等,近年来,她创作了两部历史小说《铁血首义路》和《伍子胥》。本文通过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形式特征等角度,对尔容的历史小说作品进行剖析,探讨她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尔容;历史小说;铁血首义路;伍子胥

Abstract

Er Rong is a young women writers in Hubei. In the rising period of her creation, Er Rong published many works, including the love story 《Love Zebra》, the novel 《Under the Shadows》, and the collection of essays 《Jing Xiu Hua Nian》、《That Little Bit Moving》. In recent years, she has created two works. The historical novel 《Iron And Blood In Shouyi Road》and 《Wu Zixu》.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novels of Er Ro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ubject selection, character shaping and form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es the artistic value and the value of her works.

Key Words:Er Rong; historical novels;Iron And Blood In Shouyi Road;Wu Zixu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 1

1.2 研究意义 1

1.2.1 现实意义 1

1.2.2 理论意义 2

1.3 研究方法 2

1.3.1 文献研究法 2

1.3.2 归纳总结法 2

1.4 国内研究现状 2

1.4.1 历史小说繁荣的原因 2

1.4.2 历史小说的题材范围 4

1.4.3 历史小说的人物塑造 4

1.4.4 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念 4

1.4.5 历史小说的不足之处 5

第二章 尔容历史小说的题材选择 6

2.1 尔容小说创作的转向 6

2.2 传统历史小说:《伍子胥》 7

2.3 新历史主义小说:《铁血首义路》 7

第三章 尔容历史小说的人物塑造 8

3.1 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合理性 8

3.2 男性与女性的形象对比 10

第四章 尔容历史小说的形式特征 12

4.1 女性视角 12

4.2 语言艺术 12

4.2.1 诗性飞扬的语言 12

4.2.2 汉味十足 14

4.2.3 巧用比拟 14

4.2.4 语言简洁、文白夹杂 15

4.3 叙事分析 16

4.3.1 叙事时间 16

4.3.2 叙事角度 16

第五章 当代历史小说史实与虚构关系的演变及尔容历史小说的处理 17

5.1 学界对于历史小说中史实与虚构关系的讨论 17

5.2 尔容历史小说中虚实关系的处理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1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目的

尔容,原名望见蓉,是湖北省的一位青年女子作家。她的处女作《爱情斑马线》一经出版便受到了极高的赞誉,之后她又相继出版了《如影相随》、《那一点点心动》、《相爱不说再见》等作品。在经历一番沉淀后,尔容将文学创作方向转向了历史小说领域,随后出版了《铁血首义路》、《伍子胥》、《景秀华年》等作品。笔者通过对当代文学中历史小说的研究,深入地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形式特征等角度剖析作家尔容的历史小说作品。在此基础上,以尔容的《铁血首义路》、《伍子胥》两部历史小说为例进行研究,从中探索出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并对当代历史小说中史实与虚构关系的演变发展情况进行探讨。

1.2研究意义

1.2.1现实意义

历史小说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是历史与文学的有机结合。近年来,历史小说展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新趋势。历史小说的繁荣不仅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更展现出当代作家在立足于时代的基础上对于民族、文化、历史的反思。尔容的作品为我们展现出女性视角下历史与文学的奇妙融合,与此同时,她并不只是简单地讲述故事,而是巧妙地选择了将艺术与现实生活相呼应,使得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作为一名湖北作家,尔容的作品都是与湖北这片宝地息息相关的,《伍子胥》的主角伍子胥是生于楚地、长于楚地的楚国贵族;《铁血首义路》的主线——武昌起义,也是发生在“一城两江三镇”的武汉。可以说,尔容的作品占尽“天时地利”,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国范围内,湖北作家创作的历史小说也称得上是个中翘楚。从姚雪垠的《李自成》开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先河, 湖北作家写历史小说可谓代有人出、佳作不断。[1]写历史人物的作品有孙昌宇的《绝代奇才——施耐庵》、程远斌的《荆楚枭雄陈友谅》和《大汉皇帝陈友谅》、熊召政的《张居正》、刘保昌的《楚武王》;写历史文物的作品有刘醒龙的《蟠虺》;写现代化进程的作品有胡燕怀的《大国烟云》。可见,湖北省的历史小说早已硕果累累,尔容的作品也为湖北的历史小说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研究尔容的作品不仅能够了解历史小说的各种现状,还能够了解湖北作家这一特定的创作群体的历史小说创作情况。

1.2.2理论意义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历史小说的作者和受众群体都是以男性为主的。我国最早的历史小说是元代的《三国志平话》,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小说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新时期以来,也出现了姚雪垠的《李自成》、熊召政的《张居正》、唐浩明的《曾国藩》、《张之洞》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由男性作家撰写的,鲜少有女性作家的身影。尔容作为女性作家中撰写历史小说的先行者,其作品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性。她的作品中不仅有男性作家所擅长的对战争、权术的描写,还有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情感。在现有的数据库中,还未有学者对尔容的历史小说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将对尔容的历史小说进行研究,对她的作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挖掘出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创作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填补对女性作家在历史小说方面的研究空白。

1.3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

1.3.1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与历史小说相关的文献,梳理出历史小说研究的研究方向、研究深度、研究结果,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尔容的相关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1.3.2归纳总结法

通过阅读与历史小说和尔容作品相关的文献,对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力求形成完整、具体的理论总结。

1.4国内研究现状

1.4.1历史小说繁荣的原因

1.4.1.1社会角度

时代浪潮: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确定了实现改革开放的国家方针,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改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策略,“市场经济”成为改革开放的口号。在新时代浪潮的席卷下,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界“再造中华文明”的呼声。与此同时,历史小说作为新时代文学界的代表,适时地发出了自己闪耀的光芒,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市场热销:近年来,我国国民的平均文化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小说家创作历史小说的水平稳定上升,使得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各类以正史、演绎、穿越为线索的小说层出不穷。雅俗共赏的历史小说为人们献上了一场狂热的视觉盛宴。

1.4.1.2作者角度

创作视角多元化:在封建社会,撰写历史小说的作家大都是抑郁不得志的落魄文人和封建士大夫,受时代所限,他们的创作视角较为单一,往往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缺乏宏大的世界观作指导,对封建传统文化没有清醒而决绝的认识。而现代作家更能够突破自身局限,博采众长,吸收东西方作家的创作精髓,辅之以现代化的视角,其创作出来的作品更符合现代读者的口味。

民族责任感:文学创作不仅要立足于市场需要和作者自身,还应该考虑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历史小说家自愿肩负起挖掘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使命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1.4.1.3读者角度

民族反思:穆俊杰认为,历史小说繁荣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的反思。“文革”后哲学家从哲学方面,史学家从历史方面对这场浩劫进行反思,文学则从历史题材创作方面找到一种方式,或一种载体,从民族心理、文化意识和传统观念等各个方面,反思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与劣根性,这种民族反省的契机使作家和读者在历史小说领域达成某种共识。[2]

心理需求:与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相比,传统的历史读物比较晦涩难懂,可读性较低,因此有许多历史小说的忠实读者都喜欢从历史小说中了解一些历史知识。除此之外,与现实有时间、空间距离的“架空类”历史小说能带给读者一种掌控感,读者往往会幻想自己是书中主角,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类似于在游戏中“升级打怪”的快感。

1.4.1.4政府支持

政策支持:1956年,为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政府发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这一方针在政治高度上给予作家们有力的支持,支援了文艺工作者的工作,保障了专业作家的生活。

书籍史料丰富:政府支持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作,使作家能广泛地阅读各类正史、野史、诗、文集乃至有关的地方志,史料。丰富的各类资料为作家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历史小说的发展进程。

1.4.1.5哲学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武器指导了历史小说家的艺术创作,使他们能以更科学、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历史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1.4.2历史小说的题材范围

1.4.2.1传统历史小说

凌力的《少年天子》;唐浩明的《曾国藩》、《彭玉麟》、《杨度》、《张之洞》;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熊召政的《张居正》等都是传统历史小说的优秀代表。传统历史小说十分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为减少文学和历史的冲突,倾向于在史学界尚无界定的人物和事件上进行文学创作,并且在创作过程中重视内容的真实性和现实性,力图模仿历史。

1.4.2.2革命历史小说

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史话语中,革命历史小说专指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创作的,以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2]革命历史小说主要讲述了“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革命历史小说的代表作有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1.4.2.3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是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以1986年莫言的《红高粱》为代表,开启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野蛮生长, 陈忠实的《白鹿原》,余华的《活着》,苏童的“枫杨树村”系列:《罂粟之家》、《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故乡天下黄花》,池莉的《预谋杀人》,方方的《祖父活在父亲心中》,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以及《追月楼》、《状元镜》、《半边营》等等,这些作品带有明显的重构历史的痕迹,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和讽喻性。新历史主义小说家们不再把自己的作品当作解读历史史实的工具,而是从多种角度对历史史实进行构想和假设,重新对历史进行审视。

1.4.3历史小说的人物塑造

历史小说塑造的人物必须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且历史性是文学性的基础,这就要求作家们既要把握历史人物的基本形象,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真实性,又要在历史的基础上加以文学性的塑造,使其文学形象栩栩如生。因此历史小说家们必须认真研究自己笔下的历史人物,把握好历史人物的虚实关系。

1.4.4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念

历史小说不同于历史史论,要在把握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突出作品的文学性。因此,历史小说的创作必须要处理好“大历史”与“小历史”的关系,正史和野史的关系,特别是应该注重对历史上民风与民俗的考察和描写,这样才能构成比较完整、丰满的历史叙述。[2]

1.4.5历史小说的不足之处

1.4.5.1风格单一

就目前的历史小说创作来说,历史小说的风格还不够多样化,语言风格和作品主题较为严肃,缺乏一种诙谐幽默的作品风格。历史小说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挖掘更深层次的审美取向,突破现有的框架,推陈出新。

1.4.5.2深度不足

时代为历史小说家提供了宽松的文学环境和政治环境,现在正是良好的创作契机。然而有些历史小说没有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缺乏剖析人性、揭露历史的深刻性。由于缺乏对历史的哲学领悟,有些历史小说家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俯视或平视历史,而是仰视历史。[2]这就使得文学作品的深度不足,缺乏发人深省的震撼性。

第二章 尔容历史小说的题材选择

2.1尔容小说创作的转向

尔容的小说在创作前期主要以爱情小说为主要创作题材,代表作有《爱情斑马线》、《相爱不说再见》和《如影相随》。这些小说展示了作者对于当代爱情、家庭和婚姻的思考。在作者笔下,有备受争议的何雨轩、高洁自持的水莲、年轻美丽的香香……这些丰满的女性人物展现出女性在追求真爱时的困惑与坎坷,人物生动鲜活,故事引人入胜,小说意蕴丰厚。其作品《如影相随》立意新颖,落脚于近年来读者关注的反腐领域,揭露了贪官及其家人不为人知的生活,而备受读者关注。这部现实主义小说从一个女性的角度看官场乃至世界的变幻无常,为广大读者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揭秘,展示了不同人物在官场和文场的漩涡里那跌宕起伏的命运之歌。在2011年后,尔容将创作延伸到了历史小说领域,相继出版了《铁血首义路》、《伍子胥》两部历史小说作品。这两部小说描写的都是发生在湖北大地上的历史故事,湖北人写湖北事,其中蕴含了浓浓的故乡情谊,为湖北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创作小说之外,尔容还发表了《那一点点心动》和《景秀华年》两部散文集。尔容的散文集《景秀年华》大多是写武汉的,写武汉的山水,武汉的风俗,武汉的人物,武汉的花木。[24]尔容眼中的武汉是多姿多彩的,是六月天里最绚烂的那抹红晕,也是星空里最夺目的那颗星辰,和尔容的散文一起,我们看到了最可爱的武汉。除了写历史小说,尔容还创作了一些历史散文,有《伏虎山的寂寞》、《铁血耀红楼》、《那些泥土掩埋的烟云》、《哦,澳门》等等。《伏虎山的寂寞》、《铁血耀红楼》、《那些泥土掩埋的烟云》均出自尔容的散文集《景秀华年》。《伏虎山的寂寞》是尔容在创作《铁血首义路》之时,曾前往伏虎山祭奠长眠于此的五位武昌起义英雄后所做。《铁血耀红楼》中的“红楼”是武汉人对湖北省谘议局的别称。红楼始建于1910年,是武昌起义的见证者,革命军的鲜血也曾在这里挥洒。《那些泥土掩埋的烟云》是通过尔容在东湖边游览的足迹来写的,从太平天国的“九女墩”写到辛亥革命战士,最后还写到了领导“二七大罢工”的施洋,这些都是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哦,澳门》是一篇散文游记,尔容笔下的澳门是时尚又慵懒的,即便被殖民者侵占多年,仍然保留着骨子中的中华底蕴。尔容是一位吟游的诗人,将澳门历史的点滴融入风景之中,留下十足的历史气息。

2.2传统历史小说:《伍子胥》

《伍子胥》一书是以春秋时期的一代名臣伍子胥为主角的传统历史小说。伍员,字子胥,出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在受到奸人的迫害后逃往吴国,历经沉浮后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在他的带领下吴国不但日益强大,还曾大败楚国,一举攻入楚国的都城郢。伍子胥还负责修建了“阖闾大城”(今苏州古城),挖掘了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胥江。《伍子胥》以主角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伍子胥从出生到死亡的悲情冷暖的一生,兼具历史性与文学性。

2.3新历史主义小说:《铁血首义路》

《铁血首义路》取材于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武昌起义,是中国首部还原武昌起义历史真相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1896年到1911年十五年间的革命故事。该书以汉口英租界巡捕房的翻译曹玉林和巡捕刘银根两个家庭两代人的生活为起点,以武昌起义的酝酿到爆发为线索,展现了武昌起义在历史浪潮和革命战士的同心协力之下终成星火燎原之势,打响了反帝反封的第一枪的革命故事。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铁血首义路》不但弥补了武昌起义在文学史上的空白,还寄寓了作家对于革命复杂性的独到思考,更体现了作家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亘古不变的追求。[4]

第三章 尔容历史小说的人物塑造

3.1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合理性

在《伍子胥》一书中,最重要的人物显然就是该书的主角——伍子胥。在尔容的笔下,伍子胥的形象是饱满的,而不是脸谱式的“圣人”形象,他既有大人物身上成就一番伟业的人格特质,比如:坚韧、不屈、有胆有谋等;也有像普通人一般的人性弱点,比如:轻信他人等。在书的开篇,尔容没有直接为我们介绍伍子胥,而是先介绍了世代忠贞的伍家,前有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参智谏楚庄王,留下了“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佳话;后有伍子胥的祖父伍举犯颜直谏楚灵王,为我们展现了伍氏一族的忠贞不渝,也为之后描写伍子胥进行了铺垫。然而,受到奸人谋害的伍家惨遭灭门,只有伍子胥一人逃出生天。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伍子胥并不是一个“愚忠愚孝”的人,他没有因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任人宰割,而是敢于反抗昏君的暴政,发誓要为血亲报仇雪恨。在此之后,他受到多为贵人的鼎力相助,得以逃到吴国,受到了公子光(阖闾)的青睐。任职吴国期间,他挖掘了专诸、要离、孙武等人才。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公子光(阖闾)成功窃取了王位。之后,吴国又北上挥师伐楚,没有机会手刃仇人的伍子胥选择了对楚平王掘墓鞭尸。他是恨的,恨这些仇人死的太早,自己没办法食其肉、啖其血、寝其皮。面对生他、养他、毁他、逐他的楚国大地,伍子胥始终保持着十分的理性,他没有被仇恨蒙蔽双眼,将楚昭王置之死地而后快;也没有因为屡战屡胜而恋战,他认识到“楚人失国必恨,吴军久胜必娇”,因此谏言吴王班师回朝。正是有伍子胥的辅助,才成就了吴国威震华夏的大业。在我看来,伍子胥的成功在于有识人之才,举荐了孙武等得力助手,然而,他的失败也是在于认人不清,正是在他的推波助澜之下,才有夫差和伯嚭的狼狈为奸。他的自缢和吴国的覆灭为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不完美的句点。无论是逃离楚国、奔吴复仇还是成吴霸业,我们都能从中看出伍子胥的雄才大略,以上的诸多故事,显然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故事,因此是十分符合伍子胥的历史形象的。

在历史典籍中对历史人物的记载主要是以记事为主,因此对历史人物的情绪和情感描写是作家在历史人物文学形象创作方面的重点。深入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努力做到与之心灵相通,是历史小说中文学形象塑造的成功关键。[13]在第十五章《专诸刺僚》中,作者着重描写了伍子胥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伍子胥展现出来了像普通人一般柔情、脆弱的一面,他不忍心亲手送自己的好兄弟赴死,他因为愧疚而饱含热泪。另一方面,出生于楚国贵族的伍子胥又深知自己和公子光也好,专诸和要离也罢,无非都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枚棋子,他们之间相互挖掘又相互利用,彼此心心相惜却都有各自的算盘。人性的复杂在伍子胥纠结的情感中一览无遗。

您需要先支付 5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