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土木建筑类 > 建筑学 > 正文

晓庄学院莫愁校区学前教育综合楼设计08毕业论文

 2020-05-11 23:27:25  

《绿色建筑》读书报告

有一种说法是“地球只剩五十年”,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资源无节制使用的担忧,对于自然环境恶化的恐惧,反映到建筑行业的解决方法便是绿色建筑说法的提出和可持续发展的做法的广泛提倡。因而建筑设计必先考虑更便宜、更自然、更有效率、更无公害的“四倍数绿色建筑设计法”才能救急,这些方法通常只是“俭朴无华的建筑设计、有效率的材料力学、重复使用的家具建材、小巧的遮阳板,韵律变化的阴影、最少管理的自然庭园景观”而已。

之前对于绿色建筑虽然有所接触,但实际上对于绿色建筑了解甚微。因而此次选择阅读林宪德先生的《绿色建筑》,希望能够拓宽对于绿色建筑的了解。首先了解一下本书的作者林宪德先生的背景:

林宪德,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1977成功大学建筑系毕业,1984获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工学博士。 近来对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推广不遗余力,目前他将研究领域扩展至都市层面,致力于城乡生态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多已落实于建筑相关法令 ( ENVLOAD、PACS、绿建筑九大指标等 ),同时,也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落实于建筑设计之中 (嘉义市228纪念馆、射日塔等),是兼具科技及人文素养之建筑学者。

本书共有九章内容,只选取其中较有意义的几章来谈论下自己的感悟:

(一)永远的欧伯罗斯

《绿色建筑》这本书的开始很有意思,第一章的题目是由一个图腾引出——永远的欧伯罗斯。欧伯罗斯是一种长生不死的神兽,它的属性是可以通过吃自己不断生长的尾巴来获得永生,不需要向外界觅食。一切都已自己的内部循环来生存,不会对自然产生影响,也不会向自然索取。由此引出本书的说明对象——“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将可持续建筑的尺度扩大至地球规模,希望整个居住环境能像欧伯罗斯一样,整个建筑产业能自我循环、生生不息、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

谈论绿色建筑,必应先有正确的建筑风土美学修养,否则支离破碎的解读绿色建筑技术,只会见树不见森林从而无所适从。现代机械设备提供了环境控制的无限科技,但却使建筑物日渐丧失气候调节能力,也让建筑与都市丧失地方风貌。对于绿色建筑,表面上作者更侧重于建造过程中的建筑技术。而建筑的美学却并没有得到重点考虑。读到这一部分,才引人思考:所谓都市风格、建筑美学并不需要什么伟大的工程来体现,只要是符合气候、生态、节能的绿色设计,自然会呈现其风土特色。即可以使建筑主动调节气候最主要的技术,莫过于控制室内外的“气温差”及“日射量”两项气候因素。调节“气温差”的建筑技术就是“保温”,而调节“日射量”的建筑技术就是“遮阳”。 我们甚至可由“保温”与“遮阳”的技术原理,来展开说明“建筑气候风土论”。从建筑的遮阳保温设计窥探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书中作者给我们罗列了一下建筑的美学:

寒冷气候“保温文化”,就是“墙面文化”防止“由内向外的热损失”。

干燥气候的“遮阳文化”是另一种“墙面文化”抑制“由外向内的热取得”。

热带的“遮阳建筑美学”,甚至可称为“屋顶文化”。热带传统民居都具有大大的屋顶、深深的遮阳,甚至可以没有墙面,但不能没有屋顶。

泛亚热带的“保温遮阳并重文化”建筑美学适中的开口,丰富的阴影,充分的通风。

此处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即是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体现在建筑适应环境时形成的特殊建筑构件的处理上,是基于特定的物理需求形成的合乎逻辑,有真正的用途的理性美学。如气候高热的地区建筑以开口不大的高窗和隔热性能好的墙面为主,寒带地区的建筑特色在于其较强的保温性能。开放式的亭台隔轩是热带建筑的特征。本书所谈的建筑气候风土美学,以“保温文化”、“遮阳文化”、“遮阳保温并重文化”为寒冷干燥、热带与泛亚热带气候的建筑表现,建筑设计者应引之为建筑风土表现的座右铭。其中虽然热带与亚热带的细微差异在于:热带气候可以设计无外墙的开放式亭台建筑,而亚热带气候因有短暂寒冬与台风需要有明显的外墙构造。但无论如何,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的建筑物对于遮阳、遮雨、露台等功能构件均有强烈需求,其建筑风格应该呈现“轻巧谦虚、阴影韵律”的特色才对。

  1. 建筑的通风文化

良好的建筑通风设计,是减低建筑空调耗能的先决条件,是最自然的建筑节能手法,也是绿色建筑最重要的气候调节对策。本书第三章以气候观点,归纳出北方的“封闭型通风文化”与南方的“开放型通风文化”,作为建筑通风造型设计的参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浮力通风”与“风力通风”的设计。

热湿气候是最适用“风力通风设计”的地区,而较凉爽的温暖气候是“浮力通风设计”潜力最好的地区,唯有善用“风力通风”与“浮力通风”之原理来进行建筑设计才能成就最好的绿色建筑。然而,并非所有的建筑类型均可利用自然通风来设计,尤其是机能复杂化、巨型化的现代建筑,更不可能全部依赖通风来调节气候。对于像医院、旅馆、文化中心、高层办公建筑之类的空调型建筑,在寒冷或干燥气候地区可采用“平整立面”与“明确体量”等手法来设计,在热湿气候地区则依“适当的开口”、“丰富的阴影”等语汇来设计。

另一方面,对于住宅、宿舍、学校、疗养院、底层办公建筑等通风潜力良好的建筑,在寒冷或干燥气候地区,应展现“封闭型通风设计”的建筑语汇,亦即采用气密性良好的围护结构,以及固定通气口、控制通风量与通风路径的通风管、通风塔、壁炉、烟囱造型来设计;在热湿气候地区则应展现“开放型通风设计”特有的建筑语汇,亦即(1)细长平面(2)回廊(3)中庭(4)大屋顶(5)屋顶百叶通风窗、浮力通风塔、多孔隙围护结构、导风遮阳板、镂空阳台、导风型开窗等元素。设计者如能善用这些特色,必定能创造出通风、健康、节能的绿色建筑文化

(四)绿色建筑的隐忧

作者在本章最后提出的一个疑问便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废弃了最传统的建筑本土处理方式。放弃适合当地气候的建筑布局和建筑细部处理。统一的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内部设计也不再追求尽可能多的自然采光。浪费了大量的能源,给城市的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难道只有这样金光闪闪的建筑才算是符合时代气息的建筑么?现在一部分建筑师开始研究的本土建筑在本人看来,其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远远胜过于密斯引领的玻璃建筑。空调设备的发展是建筑的技术的进步。但是技术的进步同审美的进步并不是统一的。个人觉得技术走的太快了,要停下来等等审美。正如基督教堂建筑上的玻璃窗花,由于技术的限制,导致不能生产大面积的彩色玻璃,被称“不识字的人的圣经”的彩色玻璃却因为小块彩色玻璃的拼接而更有艺术特点。但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大面积的印花玻璃被大量的生产出来。但是这却降低了玻璃窗花的美学价值。因此空调技术,特种玻璃的产生不能成为放弃最本土的绿色建筑的传统做法的理由。

书中对通风的文化,生物多样性环境的设计,建筑谁循环的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分别一一的给了介绍。但书中讲到绿色建筑的隐患,仿佛一下子将之前的一切都推翻,感觉有:设计有法,无定法的感觉。书中作者的观点如下:

1.“不建筑”是最好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虽然标榜地球环保设计,然而假如是不当的需求、不必要的建设,再好的绿色建筑也是枉然。

2.“越简单”是越好的绿色建筑

本条遵循能量第二定律。冗长化、复杂化的建筑系统,只是徒增设计、施工、维修、管理之能量转换损失而已。

3.“高科技”绝非拯救地球的万灵丹

4.“适宜技术”的原则

5.“俭朴建筑美学”的原则

绿色建筑就是生态、节能、减废、健康的建筑,也是“建筑资源利用的四倍数革命”。绿色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热门,可以从之反映出当今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迫切。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绿色建筑的理念寄托于建筑设计中。从场地设计,总平设计到建筑内部的布局设计都应考虑周全。 许多人常存在“高科技终会拯救人类”之幻想,以为绿色建筑必须花更多钱、投资更多设备,事实上正与绿色建筑的精神背道而驰,常造成以“更无效率的新科技替代更高效率的传统技术”的荒谬。多、新并不意味着好,有自主性、地方文化、适合气候风土的才是最好的。

您需要先支付 5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