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土木建筑类 > 建筑学 > 正文

景德镇移动第二通信楼建筑方案设计_03开题报告

 2020-04-14 16:17:3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

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1、通信楼建筑设计课题概况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通信设备、传输方式、网络组成、业务范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旧电信楼的改造和新建电信楼的建设中都相继带来了新的工艺要求,报告以中外对比来阐述通信楼建筑设计在新时期所要面临的挑战及新的技术影响。

1.1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景德镇移动第二通信楼。

(二)项目地点:景德镇移动第二通信楼建设用地位于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园区,距离景、婺、杭高速入口500米,浮梁县城1000米,景德镇市区8公里。该地块北临园区唐英大道,东面为农庄,南临开阔的稻田,西接袁原陶瓷等陶瓷生产厂房,沿唐英大道往西是206国道,距离约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该地块水、电、通信管线可随时接入,具备开发建设条件。

(三)建设用地面积:75亩

(四)用地规划条件:

1、容积率:≤1

2、建筑密度:≤30%

3、绿地率:≥35%

4、建筑高度要求:小于24米。

5、退离红线要求:退离道路红线不小于10米。

6、其他要求:该地东南角1.5亩用地(处于机场净空保护区进近面内)不得修建建筑物。

(五)建筑规模:总建筑面积55500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为综合办公楼(含附属楼及地下室)和纯机楼,建筑面积为33500平方米、二期为陶瓷集采及仓储中心,建筑面积为22000平方米。地上、地下建筑面积按上述规划要求合理分配,泊车位规划要满足公司长期发展所需。

1.2.设计要求

本项目要突显中国移动企业形象,体现一个人文、生态、节能、环保、舒适、实用、经济的低密度、低楼层、绿色簇拥建筑体,充分展现移动特色,与当地的陶瓷文化相融合。设计要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注重新技术应用,把区域内的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力求塑造一个整体协调、环境优美、个性鲜明、令人愉悦的现代、简洁风格的生产、办公环境。

2. 国内通信楼建筑设计概述

2.1通信设备的变化对机房面积的影响

1.对市话交换机房的影响

随着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市话机房平均面积减少。原有的市话机房都是按步进制、纵横制交换设备作的工艺设计,其机房平均面积较大,但设计的终期容量较小;现在程控交换机容量已经接近或超过建楼时的终期容量,但由于设备占地面积小,原有的市话交换机房在一定时间内还能够适应发展的要求。传输电缆、设备的变化,尤其是光缆、SDH 设备的采用比川前的载波传输设备大大减少了占地面积,但随着网络的拓宽,像县一市、县一县、县一农话等电路的增加,还应考虑足够的扩展余地。

2.对测量室的影响

近几年,在测量室选用了新型的配线架,较以前更趋于合理,但市话交换机的发展容量将会是机房设计时终期容量的几倍。以山西的一些县局为例,80年代设计时终期容量仅为2 00 ~10 00 万门,当时在全国来讲万门局就作为大局考虑,抗震设防提高一度,仅几年发展的市话装机容量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原设计的终期容量,因此旧的测量室需要改造,设计新测量室时应考虑得更加长远,同时要考虑好长途、中继电缆经进线室到传输机房的通道。

3.对电力、电池室的影响

就通信设备本身而言越来越省电,而机房环境要求的提高又需要消耗更多的电力(主要是空调机),总地来说,随着交换容量的发展,总的耗电量也在增加。新的电源设备(开关电源等)、新型电池(免维护高效电池)的产生,使得电力、电池设备的占地面积减少,而且可以直接安装到用电设备机房。但是从使用安全、便于集中管理、监控、实行无人维护、设备互援、提高效率等方面看,还是应该集中电力、电池设备。另外,对机房的扩展要留有余地。电池室即使采用了免维护电池,也还有废气产生,考虑到电池的意外事故,必须进行防酸处理;在结构设计、维护结构、地面、墙面、顶棚、门窗、管道等方面采取防酸措施,同时考虑适当的换气方式;电池室与相邻机房的连接孔洞要用软胶皮或其它方式堵住,以防酸气扩散。

2.2电信新工艺和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近几年,电信新业务发展很快,对电信楼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县级电信楼的主要机房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从图1 中看出,比照1990年电信工程设计手册的机房工艺要求,原先的长途话务室、长途交换机房不再需要,载波机房由传输机房取代;新增加了无线寻呼机房、移动通信机房、DDN 机房、分组交换机房、会议电视室等。除上述外,还有一些其它业务的发展(如20 业务、168 业务等)要求建筑设计能够适应现代通信的要求,满足新业务的发展需要,满足未来通信网的需要。未来的网络构成如图2所示,由于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具有端到端的数字连接、支持各种综合业务、标准的入网接口等特性,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一个理想的网络;但是现有的通信网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不能一下子抛掉,所以采用逐步过渡的方式,新建ISDN 与原有各网络并存,它们之间通过接口连通如图2(a) 所示。

随着ISDN 技术的发展,出现宽带ISDN 与窄带ISDN 的综合网,最终形成如图2(b )所示的宽带ISDN(B一ISDN)。图2 中的用户包含数字电话、传真机、用户电报、数据终端、多功能ISDN 终端、个人计算机等多种业务用户;传输主要为光缆,也许还有数字微波等;移动交换机、无线寻呼机等通过数字传输与ISDN 交换机连接。此外,还可以开发其它的新型业务。新的电信建筑设计要有较大的进线室、测量室、传输室,要有灵活的交换中心。现有的市话交换、DDN、报机室等最终由ISDN 交换机代替,因此机房的设计要灵活可变,工艺走线要四通八达,要确定合理的集中走线方式,建筑结构设计要满足大空间的要求,并要能够改造,宜选择框架结构。

2.3、未来通信建筑的设计

到下个世纪,邮电通信楼将是一个智能化的综合楼,它既能提供现有的传统业务,也能提供、开发新业务;内部按系统化管理,各机房之间、各附属房屋之间的联系采用监控式;大楼的安全、舒适将放到重要的位置,对外营业要达到较高的服务水平;整个大楼采用集中式空气调节系统、自动控制消防系统、自动监控保安系统、计算机联网系统、内部电话系统等。因此新的通信楼的设计要考虑未来工艺要求,平面布置合理、灵活,联系方便,适合改造;各种信号线要合理敷设,结构要安全合理;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3. 国外通信楼建筑设计概述

2.1国外建筑发展现状概述

The key question arising in the current Communication building,is how our currently ubiquitous and pervasiv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has throughout the years manage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formation and how has that affecte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which building geometry has mainly been studied. The evolution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is used as the "backbone" for the assumptions made. The focus area of this paper is CAD and more widely digital ICT within the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field (AEC), its development and available computer-aided design tools throughout the last 30 - 40 years.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mplex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therefore the more complex information structures used in contemporar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omplexity has also resulted in a more complex, curved and "free" architectural building geometry, which has been enabled by modern CAD-tools.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indeed enabled us to manage more complex building projects bett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ly than earlier, and also more complex architectural expression can therefore be used in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Building product modelling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BIM) has been proposed to be a suitable method to manage al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ssues within current IT-oriented building projects and process environments. Product modelling is seen as a natural step in the evolution of ICT. Building product modelling is regarded in this paper to be a promising method to increase our ability to manage some more vague building and design criteria, such as design richness or even overall buildin g quality. This paper is related to the authors' post-graduate studies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building product modelling in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1国外建筑实例概述

Telecom Central is a 14 storey 35,000msup2; (including car parking) commercial office building built on a 3660msup2; site in central Wellington and designed to a 5 NZGBC Green star rating for design. The building was completed in December 2011, and features two office towers, one on Willis and one on Boulcott streets, joined with a north-south orientated atrium. The Willis building comprises the reinforced structural frame of an existing 1980#8217;s office building (the Airways Building) which has been added to and extended, and also incorporates the majority of the heritage listed Tisdalls Building including the faccedil;ade and historic internal stairway.

The building accommodates parking for 75 cars in a basement car park and a range of retail tenancies accessible directly off Willis and Boulcott streets. An internal pedestrian link through the building connects both city thoroughfares.

The building incorporates a number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s including the use of colored anodized aluminium screens which provide both sun screening to the north and a strong visual element to the north and south faccedil;ades generally. Depending on the location of the observer the screen can appear as a solid gold colored element when viewed at an oblique angle and almost transparent when viewed from straight ahead. This adds a very dynamic quality to these boundary faccedil;ades.

The glazed street faccedil;ades to the east and west comprise a unitized curtain wall glazing system spanning floor to floor. This is either vertical or sloping inwards or outwards by 400mm per floor, set as a series of vertical glass ribbons. The glazing, although providing significant visual and thermal performance, is highly transparent, offering a clear view of activities within the building when viewed by passersby.

The other major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is the central atrium, which is open to office floors with either a glazed balustrade or full height glass (in the case of non Telecom tenants). This space is up to 10 stories high, offering significant visual drama whilst still being narrow enough to maintain a high degree of visual connection between floors, allowing natural light to filter into the office floors and providing dramatic views to the south and north.

The perception of space and height in the open plan office areas has been greatly enhanced by eliminating the need for suspended ceilings, exposing the carefully considered and set out integrated chilled beam HVAC system.

The building accommodates nearly all of Telecom#8217;s 1800 Wellington staff in 80% of the available office space. The large floor plates of approximately 2500 #8211; 2800msup2; at levels 7 to 11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for Telecom to realise significant accommodation efficiency gains.

In addition the building also offers the opportunity for smaller organizations to be accommodated on commercial office floors of approximately 1150msup2; and a variety of street level retail tenancies.

参考文献:

[1] 丁宇红. 水源热泵技术在通信楼中应用的探讨[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3(11)

[2] 承明奎. 谈电信分局机房楼的建设[J]. 邮电设计技术. 2002(09)

[3] 丁涛. 市话程控局机房布置探讨[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1992(04)

[4] 林新玲. 高层电信建筑平面设计浅析[J]. 邮电设计技术. 1998(01)

[5] 赵晓峰,林武隽,李彤,武红光. 动态冰蓄冷系统在大型通信楼的应用[J]. 电信技术. 2011(03)

[6] 王金龙. 某电信楼基础方案论证比较[J]. 邮电设计技术. 1995(04)

[7] 陈育伟. 严寒地区电信建筑供暖设计应考虑的一个问题[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1998(02)

[8] 林新玲. 高层电信建筑平面设计浅析[J]. 邮电设计技术. 1998(01)

[9] 常大钊. 7类万兆布线系统的应用[J]. 低压电器. 2009(16)

[10] 戴新华. 机房布线形式的思考[J]. 中国金融电脑. 2010(12)

[11] 刘圣庆,张泳权,邹更新. 一种新型通信楼机房电缆防火封堵方法[J].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9(10)

[12]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4] 王玉成. 浅论电信建筑的特点[J]. 山西建筑. 2003(12)

[15] 王玉成. 论电信建筑发展的新趋势[J]. 山西建筑. 2004(02)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1.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目前我国办公楼的生态化设计并没有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当中,因为理论与实践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内生态办公楼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研究常局限于如何创作出具有生态特点的办公楼的研究视野中,缺乏对生态办公楼的经济效益进行深入探讨。以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在莘庄科技发展园区内的生态办公示范楼的设计研究为例可以说明此问题。虽然 上海生态办公楼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对节能效果、资源节约和回收利用、人体健康等建筑生态性设计方面的探索较多,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其生态办公楼建设的经济性研究却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每平方米造价为4603元,比普通办公楼每平方米造价3140元增加了46.6%,一次性投资成本大,虽然这些初次投资成本可以在将来的二三十年中陆续节约出来,但是回收的周期相对较长。除了造价外,上海生态办公楼设计研究中对其中些生态技术的应用也未能考虑经济效益,如中水回用处理技术未能结合建筑的规模,设计成日处理20t,而实际使用仅为6t/d。这显然忽略了经济效益的研究。目前生态办公楼设计研究中,重视对生态策略和技术的研究,却忽略经济可行性的分析。这使得生态办公楼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示范和宣传效应大大超过其实际应用的借鉴价值,流于实验性。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态策略和生态技术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能研究出适应特定经济国情,特别是适应我国广大中小城市经济条件的生态办公楼设计方法,也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第二,国内生态办公楼设计研究大多集中在生态技术策略和各种生态技术手段的研究上,把生态办公楼设计的技术研究等同于生态办公楼设计的研究。这样往往使得生态办公楼的设计成为了一项纯技术性的工作。

2.拟采用的设计方法

1.整体的设计方法 

1.1通过调研全面的了解有关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气候情况,对生态建筑的生成提供有力依据。 

在整体生态建筑观看来,建筑系统是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的,他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①地理环境与造型。考虑到神态环保的重要,则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应与周围的环境取得和谐。它要求设计者具有环境意识,对设计场地要充分考虑,设计时保持地方和区域的生态地理环境,即保持生物多样性,水、土壤、大气及景观等环境要素不被破坏。 

②结合气候条件设计。除了地理条件之外,气候是自然环境中唯一最具有地方特征的因素了。社会、经济、政治以及人们的视觉品位都在变化,但气候条件几乎没有大的变化。结合气候的设计可使办公建筑更能适应它所处的环境和文脉,有机地融入地方生态系统中。 

③引入自然元素。在生态原则下,生态办公建筑不再是隔绝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厚重屏障,不再是冷漠与远离自然的代名词,它将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崭新的工作环境:空气来自绿树与花园而非风扇与盘管;光线来自于亘古的太阳而非从各种发光顶棚与荧光灯管中洒落。 

1.2基地地处位置并非城市商业中心,保证了交通的畅通,因此建筑设计应该着重着手与其外形的生态化特色,使所设计的办公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共生。 

建筑与社会环境共生的设计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做到:继承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创造出积极的城市新景观;对古建筑的妥善保存;对传统街区景观继承和发展;对城市土地、能源、交通的适度使用;保持城市的恒久魅力与活力等。所以在我们进行方案设计之前,应当详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域景观特色,熟悉街区景观构成,了解当地人民的审美品味,慎重对待这个地块,选择适当的建筑语言,设计出能为同行和公众喜爱的生态办公建筑。

1.3建筑朝向应为绝大多数要求南北朝向,要满足良好空间感(楼间距)和考虑景德镇地区各方位的日照时间

1.4通信机房必须满足通信工艺要求,严格按照中国移动集团局房标准化设计,按照大开间,多层进行规划。具备各专业的设备系统的安装,以及生产基地所需的电力、电源系统。

2.生态化的设计方法 

2.1”开源节流”#8212;#8212;降低能源消耗;开发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

就建筑单位面积对地球能源与环境的冲击而言,办公建筑比住宅有更大的影响力。为了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节能显然成为生态办公建筑设计所追求的一大目标。 

①建筑形式与节能。合理的建筑造型、朝向能给办公建筑的节能带来很大好处。注重生态原则的设计,必须将当地的日照、风向、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及其他因素综合加以考虑。

②新技术的采用与节能。新技术的运用一向是推动生态办公建筑发展的有利因素。目前国内外有关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在于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 能等。如:使用高效节能玻璃。将低辐射玻璃和热反射玻璃组合成中空玻璃,那么这种玻璃就更适合于夏热冬寒地区使用,其节能效率将大大提高。   

2.2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生态办公建筑的设计把”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作为目标之一,其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在为人类创造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保持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具体的设计中,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空间的形象设计。这一部分的设计是在调整 好空间的比例尺度的同时,并充分考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创造可灵活划分的符合时代特点的空间。 

②室内装修设计。在对空间维护体的界面,包括墙面、地板、天花的处理,以及对分隔空间的实体、半实体的处理中,不使用易燃和带有挥发性,对人体有害的材料,贯彻生态设计思想。

③室内物理环境设计。对室内气候、采暖、通风、照明等指标进行分析,运用人体功效学,环境心理学等边缘学科综合设计,使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维持局部生态平衡。  

3.灵活多适的设计

3.1建筑的长寿命设计 

保证办公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并获得较长的全寿命周期,对缓解新建办公楼所需要的大量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压力负荷,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有益的。

生态办公楼的全寿命和高品质,是需要依靠办公建筑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完整的产业体系来实现的。要理性地从全寿命高品质的基本要求出发,解决好关键的质量要素。即:布局的合理性、建筑的可靠度、功能的均好性、空间的舒适度。 

3.2设计的灵活性保证建筑能够对未来做出适应性改变

生态办公系统的整体结构是一个有各种影响因素组成的关系系统,这些因素必须从结构中的相互关系中发现自身的意义,他们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永恒不变的关系结构是不存在的。为了提供高效的辅助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在生态办公建筑设计里做到以下几点: 

①由于办公硬件条件在逐年完善提高,为了办公空间能够灵活利用,硬件应能够互通、互换、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②建筑结构、建筑网络甚至网络设施应具有灵活性;为了更容易对应办公室内部的扩充、减轻或场所的移动、变更等,以基本柱距来设计办公室,而且使每一柱距均可对应隔间、空调、照明或各种配线系统等,并且还能对应将来配线量或电力容量的增设. 

③进行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计划时,设计上要考虑可能的变更或控制等问题。通讯线、电力线的出线口,设计上需考虑每一单位的增设及变更上的对应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