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设计-虚拟纪念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与运用10毕业论文
2022-05-19 22:04:34
论文总字数:3060字
虚拟纪念建筑设计(任务设定)
课题背景:目前,数字时代建筑的设计和发展等问题己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许多建筑理论家以及哲学家、经济学家、未来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且也形成了相应的一些理论,但在实践上还相对滞后,对于虚拟建筑的研究更是处于萌芽状态。更多的人目前仅仅停留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建筑设计、绘图和表现的阶段,还没有意识到电脑和网络将会给传统的建筑体系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和冲击。而另外一方面纪念建筑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建筑质量普遍不高,并且占用了大量资源,建筑的维护和更新也成了一个问题。
概念辨析:
- 虚拟建筑是基于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生存行为需求而建构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是人们将实体空间中建筑概念在虚拟空间中的映射式的理解和拓展。
- 纪念性建筑的本质特征是它的纪念性。为了实现纪念性建筑的纪念性,必须创造出有纪念性的建筑意境,设计出符合使用纪念性建筑的人的纪念行为方式、过程和心理规律的纪念性建筑环境,使人与纪念性建筑环境对话与沟通。
研究思路:包括基础理论研究、框架研究、实验与模型构建、应用系统实现四个主要阶段。这4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探索——框架构建——模型构建——系统应用及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
论文研究的目标:在对虚拟纪念建筑设计的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之后,建立起一套针对虚拟纪念建筑设计策略的方法。虚拟纪念建筑设计是逻辑思维与形象并重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涉及分析、综合、抽象和想象、直觉、灵感、审美等复杂的心理操作。虚拟建筑设计不是一种绝对静止的活动,而是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有秩序、有条理的求解活动。如何针对特定设计问题按其可理解的方式进行描述和转换,并建立合理的任务求解表述逻辑,是实现特定领域设计问题求解的关键途径。
任务设定的关键问题:
- 以虚拟建筑设计过程的描述和分析为基础,对虚拟建筑设计的领域任务内涵、结构进行抽象,构建虚拟建筑设计过程的领域任务模型。
- 针对虚拟纪念建筑设计过程进行分析,提出虚拟纪念建筑设计领域任务框架,并对关键任务结构、关系和信息进行分解、获取、表达和应用,构建面向虚拟纪念建筑设计领域文图求解的领域任务模型。
- 对设计工具进行分析,在理论模型基础上,构建一个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原型系统,并将其部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活动中,对理论研究的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估。
任务设定组织方法:从最终效果开始,宏观到微观的提出具体解决问题,将设计具体化。
设计问题的任务转化过程:虚拟纪念建筑设计问题作为对于用户需求、市场需求的一种抽象概括和描述,是对现实建筑与用户关系间矛盾的客观反映。就设计问题自身而言,并不包含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结构,但却暗含了求解问题的线索。如建筑的目标用户定位群体、建筑的使用环境以及初步的虚拟纪念建筑概念定位信息等线索,设计者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线索可以实现设计问题的解决,设计师对设计问题解决途径依据自身的特性给出具体的描述就形成了具体的设计任务。因此,设计任务是设计师根据可实现的途径或相关设计经验来实现问题解决的过程,任务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设计问题,基于任务的设计问题求解是一种更加具体化的问题求解。
从设计问题求解的层面,设计问题可以被描述为分析、综合和评价等三个关键步骤,其中“分析”主要是设计者获取外部信息资源并对问题域进行处理,“综合”是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进行设计概念的“生成”,“评价”主要针对生成的概念方案与问题进行对比。从设计师的任务层面,设计师任务的起点始于对设计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形成具体设计任务的特定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任务结构的规划和组织。具体包括设计师根据设计问题选择并生成具体的任务成分,对人物间关系及设计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及设计任务的执行,任务的执行不断的是设计对象状态发生变化,并驱动设计求解过程的不断迭代。整个过程中,设计知识、用户知识以及建筑领域的相关知识均会对设计个体在问题层面和任务层面的认知和操作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问题求解的效率。
针对设计师而言,设计问题求解向设计任务的转化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同一个设计问题可以转化成不停的任务形式,甚至同一个设计目标也可以存在多种不同的任务形式。但在更深层次的任务结构上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设计师分别采用不同的设计工具和方法完成某个设计问题的求解过程,工具与方法的差异使任务在形式上体现出较大的差异,但却可能经历了想类似的任务结构过程。由此可知,问题求解向设计任务的转化不是基于形式上的,而是向任务结构的深层次转化。因此,从设计任务结构的角度对设过程及问题求解进行分析,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及相应辅助系统及设计工具的开发。
任务逻辑结构:任务是设计师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问题解决的规划和描述。任务结构主要指产品造型设计活动只能怪设计师采用的行为方式,包括设计行为的组织形式和具体设计行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受设计自身的复杂度和短时记忆等限制,设计师常常将复杂设计任务分解为若干相对简单的子任务,通过分别对各子任务进行求解最终实现设计问题的解决。因此,任务结构的规划先反映在设计主体进行子任务内容生成和组织方向,此外,任务的分解还受到满足设计工具引入及方便设计者之间交流等因素的影响。
逻辑关系是任务间的一种抽象关系,这种抽象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设计师对设计目标及设计概念认知的深度和抽象性上。逻辑关系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子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从抽象关系的角度,造型形态生成的任务过程可以分解为造型设计的心理目标表征、造型语义分析任务、主题意象任务、视觉形象任务及造型形态生成,总体经历目标分析、设计建议、设计修改和评价的逻辑过程。
任务设定内容:
1.虚拟性设定
- 选择什么样的表现平台 ?(1)互动式(2)网络平台表现
- 互动式的互动程度?(1)模拟人漫游的 (2)操控式
- 漫游有没有人物形象?(1)第一视角,无 (2)第三视角,有
- 漫游如何确定方向?(1)小地图(2)方向指针
- 漫游有没有确定的路径?
- 漫游中能否看到其他的人物?
- 漫游对视觉,听觉,触觉方面有什么要求?
- 漫游中有没有时间感?
- 网络平台的表现形式是二维还是三维的?
- 虚拟建筑有没有环境?
- 建筑有没有结构?
- 建筑的要素是否具备?
- 建筑的空间界面是否物质化?
- 建筑的存在是否符合自然规律?
- 建筑的尺度感是否夸张?
- 建筑的空间有没有质感?
- 建筑有没有细部?
- 建筑有没有实际功能?
- 建筑的空间层次是什么逻辑?
- 建筑能否实现穿越?
- 建筑的形象能否被感知?
- 建筑的位置是否是固定的?
- 纪念性设定
- 有没有明确的轴线
- 轴线是直线还是曲线
- 有没有入口序列
- 入口序列是线状还是点状
- 有没有纪念性的节点
- 路径上有没有情感的层次
- 材质,尺度,空间,光影有没有对比
- 有没有纪念的仪式
- 纪念性的元素设置有哪些
- 纪念主题的表现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
- 纪念的路径是单线还是多线结构
- 多线结构是怎样的组织关系
- 纪念的终点如何设置
- 技术性的设定
(1)模型大小限制为50M以内
(2)视角大小为120度(垂直90)
(3)屏幕分辨率1280*800
(4)屏幕刷新率80-100HZ
(5)画面和操作的延迟不超过20ms
(6)声音和视觉画面的延迟不得超过40ms
(7)同时显示第一和第三视角(方向感)
(8)路径构建不少于5条
(9)参观速率分三个等级0.5m/s 1m/s 1.5m/s
(10)环视节点不少于5个
(11)碰撞检测不允许物体穿越
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30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