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负空间再生——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04文献综述
2020-06-01 16:00:05
摘要:
南京林业大学校园西北侧紧邻玄武大道及新庄立交的起坡处一荒废三角地块内现有废弃加油站一座,目前,该地块内外交通不畅,为城市内、校园边缘被遗忘的空间。
该地区位于繁华的南京市区,却是一片荒芜的城市负面空间,本次设计试图通过建筑来改变和迎合人们的活动方式,为该地块注入活力。
关键词:
城市负空间;活力;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城市设计;旧城改造
一、选题背景
(一)城市负空间再生
近年来,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于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施行,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
众所周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越来越舒适美好,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城市规划和发展中遗留下来的角落,成为了城市中不起眼的城市负空间,它们就像是一间干净屋子里的尘埃,虽小,却影响着其中居住的每一个人,因为对这类城市负空间的再生,显得格外重要。
(二)城市设计和更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市规划的系统实施,目前国内乃至世界的主流城市都已经处于程度很高的城市化进程阶段。对现阶段的城市面貌做出推翻重建已经成为不必要且不经济的行为,因此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结合周围的环境对一部分现状不佳的城市空间进行改造更新,成为了主流。
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推翻重建,而是考虑该地区复杂的现状,周边状况,历史状况的综合性设计,强调因地制宜,并无统一的标准,目前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仍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研究方向。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毕业设计所选课题为城市负空间再生#8212;#8212;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选择此课题主要是针对当前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发展中遗留下来的负面空间,在区域发展中失去活力成为一片城市的死角。本次设计希望从建筑的层面,重新建设一个功能多样化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吸引人流,使这块区域重新焕发活力。
它既包括基本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基本功能(社团中心、活动中心、演艺中心、便利店),还有向学生服务的交流休息空间,充分开发区域的活力和潜力。
三、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行为模式
近些年来,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逐渐变化着,丰富的课余活动,对交流空间的渴望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需求,而落后的校园配套设施却难以跟上日益增长的学生的生活需求,因此一个符合现代大学生生活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显得颇为重要。
(二)课题选址#8212;#8212;南京林业大学的现状
课题基地选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龙蟠路,校园环境景色优美,该地块坐落于南京林业大学西北角,女生宿舍后靠道路一侧,基地当前环境缺乏活力,是繁华的城市空间中灰暗的一片负空间。
四、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1.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基础设计的功能策划和项目定位。
2.基地内各功能分区如何设计较为合理,它们应形成怎样的联系。
3.具体的功能分区(如演出中心、社团中心)的设计形式及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
4.整个建筑应以怎样的风貌呈现,如何更好地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地形图及用地红线图
[2] 规划局核发的规划条件
[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95(2014)
[4]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
[5]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
[6] 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7] 现行南京市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设置标准与准则
[8] 建筑设计资料集(新一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年第一版
[9] 刘加平、董靓、孙世均.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践 评价#8226;实例#8226;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0] 200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规划#8226;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
[11] 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编.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 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12]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建筑节能环保技术与产品#8212;设计选用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3]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14] 《建筑学报》、《世界建筑》、《新建筑》、《时代建筑》、《华中建筑》、《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等国内专业杂志
[15]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编著. 建筑专业方案及初步设计深度示例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