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织补与空间弥合——深圳“宝安1990” 公共文化艺术中心改扩建设计2文献综述
2020-06-01 15:48:28
现代城市建筑更新设计与地下空间规划的思考
摘要:自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在20世纪50年代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其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提出,用来应对城市发展最必须要面对的诸多问题。随着近年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城市更新已被看作是整个社会改造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城市设计方面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的学科也十分广泛。伴随着当下城市地下空间的多方面开发利用,城市更新设计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组织的相互配合成为了值得深入思考与分析的研究方向。近几十年来,对于城市更新改造方式以及相应地下空间的整合设计的研究与理论发展的相关文献都对于本次设计有较好的启发作用。本文将对于其中几篇文献阐述相应的观点与思考。
关键字:城市设计;城市更新;地下空间规划;
一、关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一词首次出现于195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的”城市设计系列研讨会”。它的出现取代了含义较窄的”市政设计”(Civic Design) ,而是更多地从人的体验和社会试用角度去关注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对”公共领域”的设计和管理。城市设计从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至今,已基本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创作方法,并在过去的20年里,得到实践操作的验证日趋成熟,被越来越多地被东西方学界所认知和接受。
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中王建国提到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城市得设计与规划必须通过跨学科的分工合作,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人口学等方面的研究,才能科学地论证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在研究客体上,则必须把城市看成”不仅是市区本身,而且还是城市近郊和远郊在进化过程中人口的集聚”。同时,规划不只是需要解决空间的问题,而且还包括造成这些问题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原因。
这种承认城市社会问题存在和区域规划的思想,在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二战后,城市规划的研究领域又有了进一步扩大。其所解决的问题更加远离了物质形态而日益趋向人口、交通、环境污染、社会动乱、经济发展等复合性社会问题。同时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交通工程等均逐渐形成自身独立的城市规划课题,内容也更为多元化。
现在,城市设计已经成为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是城市新区,还是对城市旧的中心城区的改造,都离不开城市设计对其的指导建议。对不同的城市乃至于对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来说,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有不同的侧重点。基于我国现阶段城市形态及其空间问题,可以将城市设计理解为,在城市整体层面上对城市风貌、城市结构的构想、设计及确定,保护和强化城市特色;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和结构的引导与控制,保障其良性发展。
二、关于城市更新
动态性、复杂性、多样性和时空连续性是城市的最基本属性,因此对城市的理解,应将其认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有机体,而这个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就是城市更新。
阳建强与吴明伟在《现代城市更新》中提出,好似记忆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贯穿流过一样,城市中也存在着过去、现实和未来以及三者的结合。弗洛伊德曾有过将不同历史时期建筑并置的哲学思想,他指出”如果我们希望在空间领域表现历史的顺序,只能用在空间中并列的方法来达到它,因为同样的空间不能有两个不同的内容。”受此影响,罗西发展了”类推性城市”的思想,他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对象放在一起,使其在一个场面同时出现,”历史性”因素在”共时性”的结构中表现出来。为此,罗西提出了”类推性城市”的构想,并以生动形象的绘画将其表达了出来,在画中他将各种不相关联的建筑物和城市片断以及部件拼贴在一起,表达了其有关城市”部分和整体”的设计思想,也与柯林#183;罗有关拼贴城市的思想一致。
古代历史遗迹或过去的片断处于城市之中,并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时,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形成对比、新旧并存的整体,从而比原来的建筑或全新的代替品更耐人寻味。它并不是简单地古代遗址的保护,而是对活动的历史的诠释。”层次”是美学表现常用手法,在历史进程中让痕迹相互叠加,每一痕迹被修饰的同时又修饰其他痕迹,形成时间的拼贴,在这种拼贴中,老的特征被挖掘展现出来,同时新的特征又产生很大的反响。这种方法意味着给未来的层次或符号留有空间,使其能继续成为拼贴城市的一部分。源于这类设计思想的作品在时间轴上的容量都很大,表现出一种尊重过去,重视现实,给未来留有余地的文脉主义思想,比之那种单纯追求历史保护抑或所谓当代精神的思想更有深度。这对于本次城市局部更新在时间维度的思考上以及对于建筑更新手法的处理上有所提示。
从文献中也可以明确的理解到,城市更新目标应建立在城市整体功能结构调整综合协调的基础上;城市更新规划应由传统的单一形体规划走向综合系统规划;城市更新工作程序应由过去的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城市更新方式也应由目前急剧的突发式转向更为稳妥的和更为谨慎的渐进式;城市更新策略应由零星走向整体。只有从多角度、多方位出发、全面整体的对于城市更新目标进行考量与思考才能真正实现有价值的、将城市往更加优良形态推动发展的城市更新。
三、关于地下空间规划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土资源,对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中心城市密度, 疏导交通,扩充基础设施容量,增加城市绿地,保持历史文化景观,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地下空间规划,实质上是地面城市规划的延伸。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对地下空间开发起” 龙头” 作用和”协调导向”作用。我国多功能、综合性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尚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经验。特别是如何协调处理地上、地下两个空问的关系,还需要在 实践中摸索。地下工程建设具有不可逆性和难以更改的特点。因而比地面工程更需要有预见的统一规划和按规划有序的进行建设。
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陈志龙提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从世界范围来看, 是从专项规划入手,逐步形体系统的。专项规划中以地铁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为最突出。其中地铁规划的实施使整个城市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成为可能。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既是一个古老的事物,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随着人们对城市地下空间这一资源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城市高效率运转的要求更高,城市规划中融合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利用水平不高。主要问题是缺乏整体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战略和全面规划。特别是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建设脱节,布局不合理,利用水平低,影响了城市建设与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与发展,造成了地下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的发展战略和全面规划。规划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分系统,既缺乏各分系统之间、各个设施之间的有机结合, 也缺乏地下和地面之间的协调,更没有未来深层地下空间开发的安排。
四、总结
综合上述文献对于城市设计与更新以及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方面的启发与参考,在本次深圳”宝安1990”公共文化艺术中心改扩建设计中将对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整合研究与思考,实现城市地表与地下空间功能流线等方面的良好结合,得以共同推进城市地块的更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