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5:30:3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当前我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但经济发展方式整体粗放的局面仍然在艰难转变,特别是建筑业,目前我国的建筑还是以传统建造方式为主,资源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建造方式,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急转直下还会日益加重,社会矛盾会不断加剧,制约着我国经济健康高效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积极探索发展装配式建筑。2016 年 2 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同时加快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力争到 2026 年使装配式建筑达到新建建筑的比例的 30%。2016 年 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激活市场,提出建立装配式建筑全过程标准规范体系,创新设计方法,发展装配式全装修,优化预制构件生产等指导意见。
装配式建筑改变了传统建筑的建造方式,给建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带来深远的影响,为建筑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装配式建筑通过集成化系统设计、工厂预制构件生产、现场装配安装实现建筑工业化的生产,这种建造方式有效地缩短建设周期,减少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有利于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建造运营效率。
借鉴传统建造方式以及国外建筑工业化的经验告诉我们,标准化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关键,只有设计生产达到高的标准化,才能使建造水平、生产效益、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利用等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问题,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滞后。我们应该重新去认识、理解和学习标准化,用标准化的理念指导我们的行动,促进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装配式建筑研究较早,装配式建筑起源于欧洲,二战后,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建筑需求推动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探索,已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装配式建筑体系。1975年,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建立了一套协调各国的工程设计的技术规范,随后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形成EN1990—EN1999(欧洲规范0—欧洲规范9),里面包含了有关预制构件质量控制相关的标准。日本在装配式建筑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标准,经历了从建筑产业化到标准化的发展,预制建筑协会编写了《预制建筑技术集成》丛书,并建立了PC构件质量认证、PC结构审查等制度。美国预制与预应力混凝土协会对装配式结构的研究开始较早,《PCI设计手册》已经编制到了第7版,该版手册与IBC2006、ACI318-05、ASCE7-05等标准协调。
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了预制混凝土技术,由工业建筑逐步推广到民用建筑,到了80年代装配式大板建筑得到了快速发展,颁布了《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暂行规定》JGJ1-79、《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1-91等规范。90年代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原因,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建筑的节能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的兴起,装配式建筑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中。“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支持装配式建筑技术方面的研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了重点专项“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多个项目的研发。东南大学吴刚、冯健等人分别从节点、构件和结构体系出发,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节点连接构造、构件制作安装、结构抗震性能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技术基础理论体系,以促进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始研究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体系及标准化关键技术,以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和定额体系,解决关键技术标准缺位,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国内一些企业也开展了研发工作,万科是工业化住宅的推动者,成立了标准化中心,率先致力于装配式体系的研究,采用现浇与装配的结合体系,部品化率达到40%~50%。远大住工开发了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并对装配式构件标准化、模数化进行了研究。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2.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目标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1章,绪论。本章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部分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