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文献综述

 2020-05-16 20:23:31  

文 献 综 述

人口迁移从古至今都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人们由于受到迁出地和迁入地推力和拉力的环境影响或者自身的主观追求而选择迁移至异地进行生产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间人口迁移的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而农民工则是城市移民的重要组成之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们的迁移模式逐渐从”候鸟式”,即只身一人从农村来到城市打拼,留下其他家庭成员在农村继续生活,逐渐变为”举家式”,即全家(通常是配偶和子女)一起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工作。随着子女的加入,随迁子女的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中,社会融入是随迁子女在进城后不可避免面临的发展性的问题,从农村来到城市,他们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希望融入城市之中。然而,户籍制度和由户籍制度所衍生的各种城市制度安排,在某些方面将随迁子女排斥在城市体系之外,使得在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主观愿望和城市体系对这一群体的客观排斥之间,形成了一道巨大的鸿沟。从社会融入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学者们对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本文就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以下归纳:

(一)有关社会融入的重要性研究

学者段成荣在《关注流动儿童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提到,社会融合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的过程[1]。纵观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并解决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不仅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需要,也是引导其心理轨迹变迁的迫切要求。而从宏观角度讲,更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和提高整个人口素质的必然要求。而研究社会融入问题也可从中更好了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包括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权利缺失,资源匮乏等问题。

(二)有关社会融入的现状研究

学者许鹏飚在《关于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中认为融入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缺失,提出当前农民工子女问题的关键已经不仅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问题,而是在更高教育阶段的教育政策不平等[2];学者袁巧玲在《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通过对杭州舟山的几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中发现融入问题主要体现在就学困难,家庭教育薄弱,群体交往和社会参与困难等方面。总的来说,学者们认为随迁子女融入现状中大都面临文化冲突,社会排斥,经济压力与教育边缘化等问题[3]

(三)有关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流动儿童能否融入社会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城市的政策导向是否利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另一方面则在于随迁子女本身对社会的接纳程度。学界对社会政策导向的研究特别是教育的关注数不胜数,而从儿童本身角度出发的研究在近年来才有所显现。学者们认为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户籍制度为主的”社会屏蔽”政策和制度,导致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的缺失与不公[1],且异地高考政策也导致了高等教育方面的教育不平等[4];二是家庭的劣势,体现在家庭资本相对匮乏,家庭支持相对缺失,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等方面[5];三是社区等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他们通常只生活在自己的群体当中,因此交往圈局限于自己的内群,缺少与外界的交往[6]。而社区里,随迁子女由于没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加上周围来往人口众多且鱼龙混杂,周边网吧等娱乐场所众多,因此生活环境十分的边缘化[7];四是自身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8]

(四)有关解决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

在解决方法上,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学者周佳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入政策研究》中采取生态研究视角提出要构建生态式城市社会融入框架,发挥教育政策在微观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改善发展的中观系统并且着力发展外部系统的作用[9];学者邵彩玲在《教育政策视角下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困境与对策》中从教育视角提出只有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方位的教育政策体系,才能促进农民工子女更好的社会融入[10];而其他学者从自身,学校,家庭,社区等其他各个角度提出促进社会融入的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