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浅析中国男女平等的发展文献综述
2020-04-22 19:12:30
意义:
2017年,“女权主义”成为韦氏词典的年度热词,这至少反映在英语国家,女性地位与男女平等正成为社会最关注的的议题之一。
而在中国,早在上个世纪“男女平等”就已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但围绕性别歧视产生的社会热点依然层出不穷。从《欢乐颂》引发的处女情结热议到浙大教授的女性歧视言论,甚至清华在2017年末爆出的一起“报告疑似抄袭”事件本质上是专业能力歧视,却因主人公是女生,性别歧视的争议再次甚嚣尘上。
反对歧视,追求男女平等有着极重大的意义。
恩格斯就曾说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或社会的妇女的解放程度。”以及“妇女的解放同人类的解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女性在世界人口总数中占了一半,当今时代发展谋求的是全人类的福祉,那就必须正视社会上这一半群体的利益,发生在女性身上的问题最终也会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产生影响,而女性的解放则意味着生产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追求男女平等过程中探索到的出路与经验,也可以运用到针对其他弱势群体的解放、不平等现象的改善中去。
因此,本文对近些年中国男女平等的现状及变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由于男女平等的议题牵涉广泛,纵横社会方方面面,本文最终选择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切入是基于以下考量。
首先,社会心理既是男女平等的反映,也是影响男女平等的力量
同一社会文化影响下的群体表现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往往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的特征。对社会心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在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某一事物态度随社会环境变化而发生的改变,另一方面则是在某个时间段内,人们相对稳定不变、甚至一致的内在心理特征。因此社会心理的研究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男女平等、妇女地位等状况,并且具有较高的全面性与整体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社会心理的作用下,社会会形成一种特定氛围,身处其中的个体会受这种情感、情绪氛围驱使而做出符合一定行为模板的回应。因此,社会心理不仅是对当前男女平等状况的反映,同时也能够成为影响男女平等的力量。
且这种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乔纳森特纳将社会分为三个层面,微观层面的面对面人际互动,中观层面不同结构类型的社会组织与宏观层面的国家系统,这三层关系层层嵌套,较高层面的社会结构能够限制较小一级的结构,而社会心理所指的社会,其内涵将三者都纳入其中,包括真实的群体、阶层、组织、党派、国家等。但是,这种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力量,究竟是推动妇女的解放还是成为女性更沉重的枷锁,则需要社会的引导。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未来街道社工个人职业素质形成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为灾后社会发展组织社区 定位社会工作外文翻译资料
-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路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赛博格宣言:20世纪后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外文翻译资料
- 谁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数群体成员文化适应的人格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工作和精神病学视角下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初级护理中的生物—心理—社会挑战外文翻译资料
- 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社区防治犯罪的实践与思考外文翻译资料
- 社论:COVID-19期间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对老年学社会工作的启示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支持与中国农村的“留守”老人:以江西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从抗争到顺应:科层组织视角下的快递员身份认同与行动策略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