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政策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基于安徽省五河县扶贫政策的思考文献综述
2020-04-18 20:06:08
文 献 综 述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反贫困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中,我国于2013年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并在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在2020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消除贫困现象。
但通过几年的扶贫政策实践,精准扶贫暴露出诸多问题与矛盾,这些问题与矛盾能否及时解决,不仅考验着政府的政策,也考验着国内诸多专家学者。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扶贫模式,国外的扶贫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种:一是”社会保障方案模式”,常见于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实行社会福利政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来援助贫困群体,以保障贫困人群基本生活;二是”发展级”模式,主要包括巴西等南美洲国家,其核心理念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建设经济中心,发展周边地区,通过社会援助方案和社会保障政策、社会救助项目等途径来扶贫;三是”满足基本需求”模式,主要在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国家实行,该扶贫模式通过政府改善社会体系,保障贫困群体最低生活水平,加强基建,引进国外优良作物实现增产脱贫。
不难看出,国外的扶贫模式均由政府主导,同时这些政策实施会给政府带来较大财政压力。
除此以外,这些措施无法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并且会形成政策依赖性,无法彻底脱贫[1]。
关于我国自1949年以来的扶贫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此阶段尚未有专门扶贫政策,而是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改善贫困状况;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期,此阶段政府对贫困治理认知逐渐深化,同时学术界也为政府提供了政策建议,国家的全面贫困状况得到了改变,逐渐缩减为区域性贫困,同时中央政府开始探索专门性扶贫政策。
1994年国务院发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目标是用7年时间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第三个阶段为21世纪初至今,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农村温饱问题得到基本阶段,与此同时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社会问题频发,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深化,政府所面临的贫困问题也变得更为复杂。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此后精准扶贫成为我国扶贫政策的主要战略和重点。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未来街道社工个人职业素质形成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为灾后社会发展组织社区 定位社会工作外文翻译资料
-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路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赛博格宣言:20世纪后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外文翻译资料
- 谁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数群体成员文化适应的人格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工作和精神病学视角下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初级护理中的生物—心理—社会挑战外文翻译资料
- 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社区防治犯罪的实践与思考外文翻译资料
- 社论:COVID-19期间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对老年学社会工作的启示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支持与中国农村的“留守”老人:以江西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从抗争到顺应:科层组织视角下的快递员身份认同与行动策略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