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人养老需求与供给研究——以南通市区为例文献综述
2020-04-18 19:40:50
文 献 综 述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当前,老龄化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富贵病,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已步入 ”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 ,该地区被称为 ”老龄化社会”,65 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 14% ,叫做 ”老龄社会”。[1]老年人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是非常宝贵的社会资源和财富。由此需要”积极”的战略应对老龄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2]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理念,将”健康”、”保障”和”参与”融为一体。依据世界老龄化标准,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加剧的阶段,然而我国是人口大国,这就导致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养老难”已经和”看病难”一样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3]所以从积极老龄化视角审视,我国养老服务所涉及的人、地、财、物等资源问题亟待整合解决。
2.研究意义
传统的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通过老年人养老的需求与供给研究,探讨养老新模式对于解决养老问题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现实意义。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专业,能够发挥整合资源一体化、促进养老服专业化、实现为老服务个别化、保障老人利益最大化等重要作用,因此具有介入新型养老服务的必然性。[4]
同时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避免,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中必然且正式的问题,所以如何在积极老龄化政策的指导下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措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是社会各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养老体系,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5] 二、二、文献综述
1.相关概念界定
所谓”老龄化”是指人们在生命的自然演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衰老的过程。[6]美国一位著名老年学家认为,在”老龄化”的过程中,人们渐渐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退出自己的社会角色与社会联系,是一种必然的结果。[7]积极是积极老龄化的内涵所在,积极是指包括下岗退休、患病、残疾在内的老年人,仍然拥有参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的潜力、机会、权力,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也能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社会的保障,通过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方式形成良性循环,以此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对老龄化的挑战。[8]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未来街道社工个人职业素质形成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为灾后社会发展组织社区 定位社会工作外文翻译资料
-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路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赛博格宣言:20世纪后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外文翻译资料
- 谁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数群体成员文化适应的人格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工作和精神病学视角下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初级护理中的生物—心理—社会挑战外文翻译资料
- 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社区防治犯罪的实践与思考外文翻译资料
- 社论:COVID-19期间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对老年学社会工作的启示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支持与中国农村的“留守”老人:以江西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从抗争到顺应:科层组织视角下的快递员身份认同与行动策略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