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大学生的性行为自我保护知识构建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5:59:04
一、目的及意义
(一)背景及目的
随着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变革,大学生观念的多元化,性观念和性态度的开放化,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和伴生的问题也逐渐增多。根据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发布的《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5.6%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在有过性行为的人群中,11%曾有过怀孕经历,9.9%的人有过人工流产经历,重复怀孕比例为3.2%,重复人工流产”经历的约占四分之一,7.8%曾经历“超过3次人工流产”。
性行为需要相应的性知识作为基础和安全保障,但是女大学生由于自我保护知识建构不完善,导致自我保护意识不足,致使出现性意识提前、性活动增加、性道德错位、性教育滞后的情况。由于生理原因,女大学生承担着各类妇科疾病、意外妊娠以及性传播疾病的威胁,严重损害了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文旨运用扎根理论,了解女大学生性行为自我保护知识掌握程度、自我保护知识的构建途径、阻碍自我保护知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因素,进而总结出影响女大学生自我保护的症结,对症下药,提出应对方法,推动家庭、高校、社会性知识教育建设,以帮助女大学生提升在性行为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1)在大学生品格培育方面,有利于了解当下女大学生性知识构建机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能够帮助女大学生们正确对待和认识性,明确个人在爱情、婚姻、生育问题上应有的态度和责任,有利于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人格的培养。
(2)在高校建设方面,性安全对于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性知识的正确构建教育是女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基础教育。同时,它反映学校的学生道德水平与整体素质,对整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影响重大。
(3)在社会稳定方面,现代社会过度开放的性观念,是艾滋病在大学群体中传播的高危因素。而且随着性观开放,性道德滑坡、性法律意识缺失,必将对家庭幸福形成隐患。安全的性行为是远离艾滋病、性病、性犯罪的有效途径,性安全教育对整个国民性安全意识,提高整个社会性安全水平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未来街道社工个人职业素质形成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为灾后社会发展组织社区 定位社会工作外文翻译资料
-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路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赛博格宣言:20世纪后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外文翻译资料
- 谁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数群体成员文化适应的人格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工作和精神病学视角下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初级护理中的生物—心理—社会挑战外文翻译资料
- 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社区防治犯罪的实践与思考外文翻译资料
- 社论:COVID-19期间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对老年学社会工作的启示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支持与中国农村的“留守”老人:以江西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从抗争到顺应:科层组织视角下的快递员身份认同与行动策略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