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行为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5:32:34
1.1研究目的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素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心理健康素质是其他素质发挥作用的基石。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趋于成熟而又尚未成熟的阶段,他们面临学习、生活、情感、就业和成长等种种压力,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例如校园霸凌,自杀、自卑、焦虑、人格障碍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在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行为选择研究的目的就是:第一,根据现状及时作出调整及建议,切实提高心理工作者专业水平;第二,借鉴当前国内外研究与实践成果,普及系统、规范的心理健康知识,完善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机制,预防心理问题,维护身心健康;第三,引导大学生构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培养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完善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大学生心理耐挫性,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更好的应对生活和学习的各种问题与压力。
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的是从学校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做出行为选择的角度相对较少,本文通过个案访谈等形式,从大学生的视角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以及面对心理问题时所作出的行为选择,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补充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选择这一模块。
2、基于对研究提出的相关建议与对策,对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指导意义。
(2)现实意义
1、通过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行为选择研究,有利于引起家庭、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引起其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的不足。
2、通过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行为选择,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更适应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创新与发展,帮助学生更好、更及时的预防心理问题,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未来街道社工个人职业素质形成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为灾后社会发展组织社区 定位社会工作外文翻译资料
-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路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赛博格宣言:20世纪后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外文翻译资料
- 谁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数群体成员文化适应的人格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工作和精神病学视角下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初级护理中的生物—心理—社会挑战外文翻译资料
- 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社区防治犯罪的实践与思考外文翻译资料
- 社论:COVID-19期间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对老年学社会工作的启示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支持与中国农村的“留守”老人:以江西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从抗争到顺应:科层组织视角下的快递员身份认同与行动策略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