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介入精神障碍者去污名化策略探讨毕业论文
2021-10-27 21:56:38
摘 要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键期,伴随着发展带来的阵痛,精神障碍发病率高居不下,各地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在这种背景之下,精神障碍的污名化也愈演愈烈,精神障碍患者早已习惯于公众对他们的贬低,但是这种已经形成习惯的污名化严重影响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加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的心理负担,以及使精神病医院这类的机构被污名、被贬低,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所以对于精神障碍的去污名化是使发展惠及全民的重要环节。在此目标的指引下,社会工作者如何参与精神障碍患者的去污名化是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武昌区精神障碍康复中心的观察研究 ,与笔者在此机构的实习经历相结合,对精神障碍污名的负向影响以及社会工作者如何参与到精神障碍去污名进行策略探讨,以此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以及社会工作者介入去污名化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 :社会工作;污名化;精神障碍
Abstract
Since China is going through a crucial period of it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reconstruction. As its development faces various problems, the incid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stays high. There are many reports of patients suffering mental disorders all over China. Against the background, the stigmatiz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is intensifying and those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have already become accustomed to be belittled by the public. Nevertheless, this phenomenon has produced a strong impact on the recovery of those patients, adding heavier psychological burdens on their families. In addition, the social harmony,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can also be endangered, because the institutions like psychiatric hospitals have also been stigmatized and belittled. Therefore, the de-stigmatiz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becomes an important part for development to benefit all people. How social workers participate in this de-stigmat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at task, turns into a crucial research topic.
By observing and studying Mental Disorder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Wuchang District in Wuhan, as well as combing with the author’s internship experience the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stigmatization on mental disorders and how social workers can participate in the destigmatization. It hopes to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those patients and make social workers better participate in destigmatization.
Key Words: Social Work; Stigma; Mental disorders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1.3 研究综述 2
1.3.1 国外研究综述 2
1.3.2 国内研究综述 3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3
1.5 研究方法 3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 5
2.1 概念界定 5
2.2 理论基础 6
2.2.1 生态系统理论 6
2.2.2 增能赋权理论 7
第3章 精神障碍污名化的负面影响 8
3.1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群体本身的影响 8
3.2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所属家庭的影响 11
3.3 对于精神病患所处康复机构的影响 12
3.4 精神障碍污名化对社会的影响 13
第4章 社工介入精神障碍患者的去污名化策略探讨 15
4.1 引导精神障碍患者自我去污名 15
4.2 帮助患者家属削弱精神障碍污名的影响 16
4.3 加强社区精神医疗服务 16
4.4 提升公众对于精神障碍及其患者的认识 17
第5章 结语 19
绪论
研究背景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强调了精神障碍对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性,该研究将精神卫生的促进和预防推向了全球公共卫生阶段。1990年,全球十大主要致残原因中有五种是精神疾病,约占残疾总寿命的四分之一(Murray&Lopez,1996). 最近的估计表明,与精神和药物滥用障碍相关的残疾已从1990年占世界所有残疾调整生命年的5.4%增 长到2010年的7.4%(Whitefordetal。2014). 基于社区的流行病学调查估计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高达50%,一年期患病率高达30%(Kohn等。2004).尽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与精神疾病相关的负担以及提供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他们仍没有像残疾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一样享有应有的政策或计划优先权。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精神卫生图集》清楚地表明了全世界精神卫生治疗基础设施的不足,除了疾病的症状外,精神障碍患者还必须忍受严重的结构性不平等,这些不平等会影响他们的健康福利和公民参与,以及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于生活在不重视人权的中等或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精神障碍患者来说,上述情况可能更为严重(Arboleda-Florez&Stuart,2012).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负面社会印象可能是全世界精神卫生计划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些有害影响以及相关的人权问题日益被视为社会行动的目标。
如今,精神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我国,现存有一千六百多万精神障碍患者,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量高达四百三十万人,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伴生的巨大精神压力已深刻的影响着整个社会。如何解决高压下不断增长精神疾病人群的康复问题成为了构建全面小康的重要课题,为保证人民心理健康,加强社会精神卫生建设。我国政府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的行动意见》,在意见中国务院在中指出,在2020-2030年中,我国需要加大力度促进社会心理健康发展,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社区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做到抑制心理疾病上升趋势。各种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技术手段推陈出新,但是对于精神障碍污名的关注力度仍然不足,精神病患自身因患有精神疾病而产生病耻感,加上外界对精神障碍患者严重的污名化,内外交困的情况使得几乎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饱受困扰,即使近几年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的重视和宽容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精神障碍污名化仍然少有提及。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2019年时,笔者在武汉市武昌区社会福利院的精神康复中心进行专业实习,在实习时进行对精康中心患者进行建档时,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不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更有甚者,某些精神障碍患者持有阴谋论的观点,认为自己是被家人出于阴谋的目的送入精康中心。本论文基于与精神障碍患者的亲密沟通之下,所以,对于精神障碍污名化这一现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在现今的政策背景下,大量的精康中心会聘请住院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自身知识和技能参与到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所以,笔者认为此文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社会工作者可以自身过硬的素质参与到精神障碍患者去污名化的过程中,更有助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实现再社会化。此外,本文论述时会基于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增能赋权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对于社会学、社会工作、精神病学以及社会身份的探讨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综述
污名是一种社会身份,即一种被贬值的社会身份。西方学者对污名进行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对污名作了最早且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戈夫曼认为污名的核心是社会建构 ,污名是“ 一种特征与一种僵化教条观点的特殊关系”, 它来自于一种语言文化背景。在他看来,污名体现了事实的社会身份(即社会所确定的个人特征)与真实的社会身份(即个人所具有的真实特征)之间的落差。
而另一些学者也对各种污名身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利津斯通过等人对奥克兰一家医院的精神障碍患者和精神科的医护人员的深度访谈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精神障碍患者和医护人员对精神病人的六种不同看法。格林分析了脑瘫儿童的家庭成员或亲友所承受的轻度污名。她以戈夫曼的污名理论为依据,不仅验证了戈夫曼的观点——污名不仅会对于具有污名人格的人的正常生活产生威胁,而且它还将这种影响推至与其相关的他人身上。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众多学者也对于污名化有一定的研究,不同的学者都对国内"污名化”理论的研究进行过总结。管健通过对污名定义、基本内容、类型和维度,以及我国该领域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研究,并将污名置于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大背景中进行考量,提出了关于污名问题的静态和动态的模型构想。张显认为污名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更多关注受污者由于其所拥有的贬损特质,而在社会中逐渐丧失其社会身份、社会信誉和社会价值,因而遭受社会区隔与社会歧视的过程
而国内少有从精神障碍患者这一特定受污名群体进行探讨,徐华认为可以通过构建亲密童年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个人自我性格的完善等措施来辅助精神障碍患者去污名化。平爱红、姚玉娥从社工角度入手,认为社工可以通过引导精神障碍患者自我去污名、关注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心理健康及完善社会干预体系等措施来帮助去除精神障碍患者去污名化。
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文采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精神障碍污名化是什么、通过精神障碍污名化是什么引出其精神障碍污名化对患者、患者家属及康复机构以及社会整体的负面影响,进而从社工角度出发提出针对上述主体的精神障碍去污名化的相关策略,以负面影响和去污名化的策略为论述重点进行分析。
本文研究内容围绕精神障碍以及污名化这两个关键词,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概念界定,并结合笔者于2019年在W市W精神康复中心的实习所见所得为基础,分析精神障碍污名化的存在对于患者、患者家属、康复机构和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此负面影响从社工角度跟建议社会工作者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工作方法提出对于各个主体去污名化的策略建议。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才用文献法和个案研究法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本论文主题的相关国内外文献、期刊、法律规章、优秀硕士论文及其他形式的文献资料的研究,了解国内外对于精神障碍污名化研究成果及发展现状;个案研究法是针对个人或者某一特定团体的行为、思想、语言等现象进行追踪研究的一种方法,也是社会工作方法中极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选定W市W精康中心为研究对象,依据生态系统理论,通过对某几个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质性访谈,从个人,家庭和医院以及社会等各个角度出发,探讨污名化给他们个人及其家庭的负面影响,并且据此试进行一定的策略探讨
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
概念界定
污名(stigma),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时代,指代的是一种人为身体标记,用来向社会大众告知拥有记号标志者身份的不寻常和不光彩,如奴隶、罪犯或者叛徒等,提醒人们要避免与之接触。污名就如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武松、戴宗等人犯罪后在脸上被刻“金印”,以此作为罪犯标志[1]。1963年,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对污名提出详细的学术解释和概念,提出来“受损的身份”这一核心概念。戈夫曼将社会建构作为污名的中心,他将污名描述成“ 一种特征与一种僵化教条观点的特殊关系”, 它根治于一种已确定语言关系。在他看来, 污名体现了实际上的社会身份(即社会所确定的个人特征)与真实存在的社会身份(即个人所具有的真实特征)之间的不一致。
琼斯等人认为,污名化是一种关系的过程, 琼斯等人认为污名化过程 是一种关系的过程, 即社会环境定义了什么是偏差何为越轨, 并提供了贬低性评价的语境 。他们一致认为污名的本质是“ 观念吞噬",即属于个人内心的心理过程。林克和费兰恩提出了污名概念中相互关联的五个组成部分: 贴标签,观念固化,认知分离,情感反应以及地位丧失或歧视。 前四个成分发生在影响这个人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歧视也包括结构性歧视,致使污名化群体居于不利地位的制度性安排。林克和费兰恩污名概念的特点是指出, 污名过程根植于社会力量、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综合运用 , 正是这些势力群体给污名的前四个组成部分带来实质的歧视性后果。克雷伊曼等人进一步强调:存在于国家机器中的权威机构和权威人士能够污名化的所有群体。
精神障碍又称精神疾病、精神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一级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导致认知、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总称。大体可以分为功能性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析各流派的共同之处都强调儿童期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强调压抑的作用,用病态的观点来看待现代的人性。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未来街道社工个人职业素质形成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为灾后社会发展组织社区 定位社会工作外文翻译资料
-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路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赛博格宣言:20世纪后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外文翻译资料
- 谁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数群体成员文化适应的人格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工作和精神病学视角下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初级护理中的生物—心理—社会挑战外文翻译资料
- 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社区防治犯罪的实践与思考外文翻译资料
- 社论:COVID-19期间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对老年学社会工作的启示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支持与中国农村的“留守”老人:以江西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从抗争到顺应:科层组织视角下的快递员身份认同与行动策略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