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组织的平台化研究文献综述
2021-03-14 21:30:36
(一)研究目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简政放权,针对政府和公共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一股公共服务社会化潮流;伴随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浪潮,我国在1992年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举措,推动建设“小政府 大社会”的服务型政府。在这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服务组织迅速成长,数量日益增多、服务涵盖范围日益扩大,然而,由于公共服务资源的有限性和专业人才队伍的不成熟等限制因素,当前我国社会服务提供仍以政府为主或是以政府主导、民间社会服务组织为辅。因此,为合理配置社会服务资源,加强专业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本文打算借用经济领域“平台化”的视角,探讨构建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平台化可能性与可行性,协调当前我国社会服务供需失衡矛盾,从而促进社会服务组织的改革。
(二)研究意义: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下“互联网 ”思维的产生和应用,催生了一些新兴的组织形态,带来了传统组织架构的新变革,加之日益复杂的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组织由无生命的机器逐渐变成一个有活力的互动着的复杂生态系统——平台化组织应运而生。面对市场和技术的革新,对在组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社会服务组织,作为连接社会、个人和政府的桥梁与纽带,在资金筹集困难、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发展瓶颈下进行平台化的改革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1)双边市场理论
关于双边市场的定义,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标准。笔者较为认可的是国外学者Amstrong(2004)从网络外部性的角度定义的双边市场: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的数量。提出社会服务组织平台化的概念,社会服务组织既可以作为参与收益的用户直接为服务使用者提供有效的服务,也可以作为使用者的用户,完善自身服务不足的地方为以后更好地为使用者提供服务做准备。扩充了双边市场的适用范围,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平台理论
“平台”的核心概念,是一种市场交易场所,也是一种市场交易机制,通过向买卖双方收取一定的市场交易费用促进市场的“平滑”运行。以市场平台为基础按照平台化方式组织起来的组织形式即为市场平台组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关于如何借助平台化促进组织转型的研究也渐趋成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各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滴滴等其他行业性平台组织的成功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理论的可行性。
本文通过结合经济学观点,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会服务组织平台化的观点,有利于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完善社会学中关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组织建设的理论,为当前我国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未来街道社工个人职业素质形成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为灾后社会发展组织社区 定位社会工作外文翻译资料
-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路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赛博格宣言:20世纪后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外文翻译资料
- 谁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数群体成员文化适应的人格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工作和精神病学视角下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初级护理中的生物—心理—社会挑战外文翻译资料
- 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社区防治犯罪的实践与思考外文翻译资料
- 社论:COVID-19期间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对老年学社会工作的启示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支持与中国农村的“留守”老人:以江西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从抗争到顺应:科层组织视角下的快递员身份认同与行动策略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