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村丧葬文化的社会学解读——以陆良县大地村丧葬习俗为例文献综述
2021-03-11 22:46:30
1.1研究目的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达到以下目的:
首先,系统地了解该地区农村丧葬习俗的具体表现模式和文化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推行丧葬改革以来,历经40余年的宣传和推广,我国的丧葬改革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然而,部分偏远农村地区传统丧葬文化仍占据主流。其中,最常见的做法便是“隆丧厚葬”,以大地村的丧葬习俗为例:在家人去世后,亲属往往花费重金为死者举行殡葬,邀请家族成员共同完成“停棺”、“守灵”、“超渡”“送葬”等一系列活动,完全按照旧有丧葬习俗来进行殡葬活动。而对于我国现行的火葬制度,在农村通行的做法便是人死后,亲属以各种手段逃脱死者被火葬的命运,或者无法逃脱的,便将尸体送殡仪馆火化,然后将骨灰(盒)放人棺中,入土安葬,堆砌坟头,甚至树立墓碑,依然按照旧有风俗办理丧事。因此,基于对该地区农村丧葬习俗的具体表现模式和文化功能的调研,针对这些传统丧葬习俗存在的价值和造成的问题进行具体研究,探讨农村丧葬改革的必要前提。
其次,希望通过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巧,针对农村丧葬习俗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促进当地乃至农村丧葬习俗进一步的变革提供借鉴。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丧葬仪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历来重视丧葬仪式,它是汉民族文化中传承时间最久、民族文化特质最为集中、最为稳定的文化现象之一,在汉民族的整个文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题以具体的地区为例,系统研究当地丧葬习俗的模式及其文化功能,对农村丧葬习俗文化功能体现的价值以及这些习俗带来的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完善农村丧葬改革研究理论,对以往农村丧葬习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补充意义。
1.2.2现实意义
在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下,中国社会正发生着重大变革,从社会结构到主导型的思想观念都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问题,积极推进丧葬文化改革对推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大地村丧葬习俗存在的问题的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当地农村丧葬习俗变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未来街道社工个人职业素质形成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为灾后社会发展组织社区 定位社会工作外文翻译资料
-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路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赛博格宣言:20世纪后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外文翻译资料
- 谁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数群体成员文化适应的人格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工作和精神病学视角下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初级护理中的生物—心理—社会挑战外文翻译资料
- 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社区防治犯罪的实践与思考外文翻译资料
- 社论:COVID-19期间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对老年学社会工作的启示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支持与中国农村的“留守”老人:以江西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从抗争到顺应:科层组织视角下的快递员身份认同与行动策略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