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 公益”的儿童大病医疗救助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2021-03-11 22:45:14
1.1论文研究的目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通过互联网公益得到医疗救助的大病儿童很多,“互联网 公益”的大病医疗救助模式对政府主导的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有很大的补充作用。“互联网 公益”模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浏览网页、刷一刷朋友圈、动一动手指捐赠爱心款就可以帮助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大病患者技师或的医疗救助。但是此类型的捐赠救助具体是怎么运作的,取得的效果怎样,公益善款的使用情况如何,从事这样的公益活动的主要是哪类人群,对大病儿童及其家庭的影响如何,这也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1.2论文研究的意义
1.2.1研究的理论意义——可丰富大病儿童医疗救助模式的研究视角
目前学界对儿童大病医疗救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病儿童的病种以及其他救助模式,而对互联网下的公益救助及其项目活动的研究几乎无人涉及。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学术探索价值和理论意义。公益救助作为社会保障的有力补充,许多学者对我国公益事业进行了相关研究。伴随着网络走进人们的社会,用网络的平台进行公益捐赠救助、网友在网络平台、朋友圈等进行公益交流、利用网络宣传公益行为等等,为公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渠道,也为公益研究的新视角提供了可能。
1.2.2研究的实际意义--——有利于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网络公益对大病儿童的影响力
笔者通过对大病儿童通过互联网获得公益救助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淸楚地将这种模式的具体情况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使人们更加了解这样的组织的运行机制如何。有利于更好地规范、引导互联网下的公益活动的长远发展。笔者将探讨出“互联网 公益”模式对大病儿童医疗救助的优势与劣势,发扬优势、规避劣势,帮着相关组织和部门规范网络公益活动的行为方式。
{title}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本论文将对“跳跳事件”和“罗尔事件”两个正反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探究,了解大病儿童获得救助的具体流程、“互联网 公益”下医疗救助的影响力(对儿童及家人、对社会以及对捐赠者)、参与人群、筹款金额、时间范围、取得的成效以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归纳出“互联网 公益”模式下对儿童大病医疗救助的五大机制,即动力机制、筹资机制、善款管理分配机制、监督机制及信任机制,让公众了解该模式的具体运作流程,并为互联网下的公益救助长远发展提供建议。具体如下: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未来街道社工个人职业素质形成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为灾后社会发展组织社区 定位社会工作外文翻译资料
-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路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赛博格宣言:20世纪后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外文翻译资料
- 谁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数群体成员文化适应的人格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工作和精神病学视角下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初级护理中的生物—心理—社会挑战外文翻译资料
- 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社区防治犯罪的实践与思考外文翻译资料
- 社论:COVID-19期间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对老年学社会工作的启示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支持与中国农村的“留守”老人:以江西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从抗争到顺应:科层组织视角下的快递员身份认同与行动策略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