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迁移背景下农村养老工作研究开题报告
2020-05-31 20:47:2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当前我国社会改革正面临关键的转型期,在改革进程中,”城镇化”与”老龄化”先后出现,成为国计民生需要解决的两件大事。而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与城市相比,无论是资源获得机会,还是政策享受等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别。这种差别也直接反映在农村养老制度与城市养老制度上面,在我国农村,老人依旧以家庭养老为主;而在城市,越来越多的老人是以社会养老为主。在同样的老龄化下,加上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村的养老风险明显高于城市,养老问题也越发突出。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深入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和”农村养老”,希望可以探寻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农村养老之路,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在经济来源方面,周月(2015)认为,由于[t1] 大量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造成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而这些老人多数仍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而王巧丽,孔繁财(2016)在结合河南省农村的实际情况下,研究发现在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双重作用下由于社会养老功能尚不完善致使大部分留守老人处于”自养”的尴尬状态。
在政策支持方面,王文静(2015)考察了新农保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得出结论:新农保养老金收入能够有效减少农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时间,但因为新农保覆盖率过低等问题导致其对减少老年人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程度有限。建议将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覆盖转变成事实覆盖,通过财政支持帮助困难农户解决基本养老保障, 此外提高农村家庭财富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能够改善老年人过度劳动供给的现状。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的极速发展加速传统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转变,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外迁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一大特征,由此而巨变的农村社会结构以及因此产生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变化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主要着眼于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迁后,而留守农村的老年人的养老情况;包括其经济来源、医疗情况、情感问题和外部社会支持系统的情况。在充分客观地获得一手资料的前提下,进行综合分析,借以提出一些有利于农村养老工作推进的建议。
本文拟采用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故本文拟抽取广东省茂名市的一个大量劳动力外流的农村中几户留守老人家庭为个案,进行一个月的追踪观察、面谈(结构式访谈)、描述记录等来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分地了解由于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化后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情感问题。将获得的大量真实的情况后转化为文字资料,后整理,分析成支撑本文第一手资料;并结合以往的研究实例的二手资料来协助本文的完成。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未来街道社工个人职业素质形成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为灾后社会发展组织社区 定位社会工作外文翻译资料
-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路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赛博格宣言:20世纪后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外文翻译资料
- 谁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数群体成员文化适应的人格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工作和精神病学视角下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初级护理中的生物—心理—社会挑战外文翻译资料
- 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社区防治犯罪的实践与思考外文翻译资料
- 社论:COVID-19期间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对老年学社会工作的启示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支持与中国农村的“留守”老人:以江西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从抗争到顺应:科层组织视角下的快递员身份认同与行动策略外文翻译资料